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需进行眼底检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视力检查及眼压测量五项核心检查。
1、眼底检查:
通过直接检眼镜或间接检眼镜观察视网膜微血管变化,是筛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基础手段。可发现早期微动脉瘤、出血点等特征性改变,检查无创且快速,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年至少进行一次。
2、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采用近红外光对视网膜各层结构进行高分辨率成像,能精确检测黄斑水肿、视网膜增厚等病变。该检查可量化评估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对临床分期和治疗方案制定具有重要价值。
3、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静脉注射荧光素钠后通过特殊摄像机记录视网膜血管灌注情况,能清晰显示毛细血管无灌注区、新生血管等晚期病变。检查需注意过敏风险,肾功能不全患者需谨慎选择。
4、视力检查:
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评估中心视力受损程度,黄斑区受累时视力下降明显。定期监测视力变化有助于判断病情进展,检查时应分别评估双眼矫正视力。
5、眼压测量:
使用非接触式眼压计或Goldmann压平式眼压计监测眼内压力,排除继发性青光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晚期可能因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导致眼压升高,需定期监测预防视神经损伤。
糖尿病患者除定期眼科检查外,需严格控制血糖、血压及血脂水平。建议保持每日30分钟以上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饮食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如燕麦、糙米,限制每日食盐摄入低于5克。出现视物模糊、飞蚊症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避免揉眼或过度用眼,外出佩戴防紫外线眼镜保护视网膜。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通过积极干预可能部分可逆,但中晚期病变通常不可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逆转可能性主要与血糖控制水平、病变分期、干预时机等因素相关。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之一,高血糖状态导致视网膜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周细胞丢失,进而引发微动脉瘤、出血渗出等病理改变。早期非增殖期病变以微血管通透性增加为主,此时强化血糖血压控制可能使部分渗出性病变吸收。临床研究显示,糖化血红蛋白每降低1%,视网膜病变进展风险可显著下降。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对黄斑水肿有明确疗效。
当病变进入增殖期后,视网膜出现新生血管、纤维增生等不可逆损伤,即使通过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或玻璃体切除术稳定病情,已丧失的视功能也难以恢复。合并玻璃体积血或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时,手术仅能挽救残余视力。糖尿病病程超过20年的患者中,超过半数存在不同程度的视网膜病变,定期眼底筛查是早期发现的关键。
糖尿病患者应每年接受散瞳眼底检查,确诊视网膜病变后需缩短随访间隔。除规范用药外,需严格控糖、控压、调节血脂,戒烟限酒。饮食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补充叶黄素、锌等视网膜营养素。避免剧烈运动及重体力劳动,防止眼底出血。出现视物模糊、飞蚊症等症状时须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