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腱损伤可通过局部疼痛、活动受限、肿胀淤血、肌腱断裂音及影像学检查等方式判断。肌腱损伤可能与运动创伤、慢性劳损、肌腱退变、直接外伤或系统性疾病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局部压痛、关节功能障碍、异常隆起等症状。
1、局部疼痛肌腱损伤后会出现持续性钝痛或锐痛,活动时加剧。急性损伤疼痛剧烈且突发,慢性劳损则表现为反复隐痛。疼痛部位与肌腱走行一致,按压时可诱发明显压痛。若合并肌腱部分撕裂,可能出现特定角度的刺痛感。疼痛程度与损伤严重性相关,但个体差异较大。
2、活动受限受损肌腱对应的关节功能会出现障碍,表现为主动活动无力或被动牵拉痛。例如跟腱断裂时无法完成踮脚动作,肩袖损伤时上肢上举困难。慢性肌腱炎患者可能出现晨僵现象,活动后稍缓解但易疲劳。关节活动范围测试可帮助定位损伤肌腱。
3、肿胀淤血急性损伤后2-3小时内局部出现肿胀,伴随皮下淤青。肿胀程度与血管破裂有关,严重者可见张力性水疱。慢性肌腱病变可能仅表现为梭形增粗,如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琴键征"。肿胀区域通常沿肌腱走向扩散,与肌肉拉伤的区别在于位置更表浅。
4、肌腱断裂音完全性肌腱断裂时可闻及清脆的"啪嗒"声,患者常主诉瞬间的撕裂感。体检可能触及肌腱连续性中断形成的凹陷,如髌腱断裂时的髌骨上移。部分断裂可能仅表现为弹响或摩擦感,常见于手指屈肌腱鞘炎引发的"扳机指"现象。
5、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能动态观察肌腱滑动状态和纤维连续性,适合筛查肩袖、跟腱等表浅肌腱。磁共振成像对深层肌腱和部分撕裂显示更清晰,可评估周围滑囊炎和骨髓水肿。X线片主要用于排除骨折或钙化性肌腱炎,对单纯肌腱损伤诊断价值有限。
疑似肌腱损伤时应立即停止活动并冰敷,用弹性绷带加压包扎抬高患肢。急性期48小时内避免热敷或按摩,可短期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双氯芬酸钠肠溶片等非甾体抗炎药。慢性肌腱病需加强离心性力量训练,如跟腱炎可进行台阶提踵练习。恢复期建议穿戴护具保护,循序渐进增加活动量,避免过早负重导致二次损伤。若出现肌腱完全断裂体征或保守治疗无效,需考虑手术修复。
运动过度肌腱损伤可通过休息制动、冷敷处理、加压包扎、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等方式处理。运动过度肌腱损伤通常由运动强度过大、热身不足、动作不规范、肌腱退化、慢性劳损等原因引起。
1、休息制动肌腱损伤后应立即停止运动,避免加重损伤。急性期需严格制动,可使用支具或绷带固定患处。下肢肌腱损伤时建议拄拐减轻负重,上肢损伤可用三角巾悬吊。制动时间根据损伤程度决定,轻度损伤需1-2周,中度损伤需3-4周。
2、冷敷处理损伤后48小时内可重复进行冷敷,每次15-20分钟,间隔2小时。冷敷能收缩血管减少出血和肿胀,缓解疼痛。可使用冰袋或冷敷凝胶,注意用毛巾隔开避免冻伤。急性期过后可改为热敷促进血液循环。
3、加压包扎使用弹性绷带对患处加压包扎,压力需均匀适度。包扎可限制肿胀发展,提供支撑保护。包扎时从远端向近端缠绕,松紧以不影响血液循环为宜。夜间可适当放松,白天活动时需持续加压。配合抬高患肢效果更佳。
4、药物治疗可遵医嘱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释胶囊、双氯芬酸钠肠溶片缓解疼痛炎症。严重肿胀时可短期使用地奥司明片改善微循环。急性期后可外用氟比洛芬凝胶贴膏局部镇痛。肌腱修复期可补充氨糖软骨素钙片促进组织修复。
5、康复训练急性期过后需逐步开始康复训练。早期进行等长收缩练习防止肌肉萎缩,中期加入被动牵拉改善柔韧性,后期过渡到抗阻训练恢复肌力。训练需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强度循序渐进。可配合超声波、电刺激等物理治疗加速康复。
肌腱损伤恢复期间需保证优质蛋白摄入,适量补充维生素C和锌促进胶原合成。避免吸烟饮酒影响组织修复。康复训练要量力而行,出现疼痛加重需立即停止。建议选择低冲击运动如游泳、骑自行车作为过渡,逐步恢复原有运动强度。日常注意运动前充分热身,加强易伤部位肌力训练,使用护具预防再次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