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患者洗耳朵需严格遵循医生指导,不可自行冲洗外耳道。中耳炎急性期禁止洗耳,慢性期或分泌物堵塞时可由医生用生理盐水或专用冲洗液进行专业清理。
中耳炎分为化脓性与非化脓性两类,外耳道冲洗仅适用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伴大量脓性分泌物潴留的情况。操作需使用37℃无菌生理盐水,通过专用耳道冲洗器以低压水流沿外耳道后上壁缓慢注入,冲洗液与分泌物从外耳道前下壁自然流出。冲洗过程中需保持头部倾斜,避免水流直冲鼓膜。冲洗后需用无菌棉签吸干残留液体,必要时局部滴注氧氟沙星滴耳液等抗生素药物。自行冲洗可能将感染扩散至中耳腔,或导致鼓膜穿孔、迷路刺激引发眩晕。
日常护理应保持耳部干燥,洗澡时可用无菌棉球堵塞外耳道口。避免用挖耳勺等尖锐物品清理耳道,擤鼻涕时需单侧交替进行。出现耳痛加剧、听力下降或发热症状时需立即停用冲洗并就医。儿童患者家长需定期观察耳道分泌物性状,按医嘱使用盐酸左氧氟沙星滴耳液等药物控制感染。
中耳炎可以采用中医治疗,但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类型决定。中医治疗适用于轻中度中耳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或伴有严重并发症时需结合西医治疗。
中医认为中耳炎多因风热邪毒侵袭、肝胆湿热上蒸或脾虚湿困所致。常用治疗方法包括内服中药汤剂如银翘散、龙胆泻肝汤,配合局部滴耳液如黄连滴耳液。针灸选取听宫、翳风等穴位可缓解耳痛耳鸣。对于反复发作的慢性中耳炎,采用健脾化湿的参苓白术散配合艾灸足三里效果较好。外治法常用中药熏蒸,将金银花、蒲公英等清热解毒药物煎汤趁热熏蒸患处。
当出现耳道流脓量多、发热超过38.5℃或听力明显下降时,提示可能存在细菌感染,此时需及时使用抗生素治疗。鼓膜穿孔直径超过3毫米或并发乳突炎等需考虑鼓室成形术。婴幼儿中耳炎易引发脑膜炎等严重并发症,不建议单纯采用中医治疗。糖尿病患者合并中耳炎时,中医外治法需严格消毒避免继发感染。
保持耳道干燥清洁,避免用力擤鼻可预防中耳炎复发。饮食宜清淡,少食辛辣刺激及海鲜发物。急性期可用毛巾热敷耳周促进炎症吸收,睡眠时患耳朝下利于分泌物引流。治疗期间禁止游泳,洗头时可用棉球堵塞外耳道。建议在正规医疗机构辨证施治,避免自行服用偏方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