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耳洞后一般可以洗头,但需避免耳洞接触水和洗发产品。若出现红肿、渗液等感染表现时,则不建议洗头。
打耳洞后1-3天内耳洞创口尚未愈合,洗头时应避开耳部区域,可使用防水耳罩或仰卧位冲洗,避免揉搓拉扯耳垂。洗后立即用无菌棉签蘸取生理盐水清洁耳洞周围,保持干燥。选择温和无刺激的洗发产品,减少化学物质对创口的刺激。
若耳洞出现持续疼痛、流脓或周围皮肤发热发硬,提示可能继发细菌感染。此时洗头可能导致感染扩散,需暂停洗头并就医处理。可外用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等抗生素药膏,必要时口服头孢呋辛酯片抗感染。
日常避免用手触摸耳钉,转动耳钉前需用酒精消毒。饮食宜清淡,减少辛辣刺激食物摄入。
打耳洞后长出的肉球可能是瘢痕疙瘩或局部增生,通常可通过消毒护理、药物涂抹或手术切除处理。
瘢痕疙瘩多因皮肤创伤修复异常导致,表现为耳洞周围出现红色硬结并逐渐增大。轻微增生可每日用碘伏消毒后涂抹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预防感染,或使用硅酮凝胶抑制纤维组织过度增生。若肉球持续增大伴疼痛,可能需局部注射曲安奈德注射液软化瘢痕,顽固性疙瘩需手术切除配合放射治疗防止复发。操作时需注意避免牵拉耳饰,选择纯银或医用钢材质耳钉减少刺激。
恢复期间保持耳部干燥清洁,避免挤压碰撞,出现化脓感染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