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出血可能由内分泌失调、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异位症、凝血功能障碍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1、内分泌失调长期精神压力或过度节食可能导致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紊乱,表现为月经周期缩短或延长,经量时多时少。可遵医嘱使用黄体酮胶囊、地屈孕酮片等孕激素类药物调节周期,配合益母草颗粒改善子宫收缩。日常需保持规律作息,避免剧烈情绪波动。
2、子宫肌瘤肌瘤压迫子宫内膜可能引起经期延长、经量增多,严重时导致贫血。超声检查可明确肌瘤大小及位置,直径小于5厘米者可尝试桂枝茯苓胶囊缩小肌瘤,或注射醋酸亮丙瑞林微球抑制雌激素。黏膜下肌瘤需行宫腔镜电切术。
3、子宫内膜息肉雌激素水平过高刺激内膜增生形成息肉,常见经间期点滴出血或性交后出血。宫腔镜检查能直观判断息肉形态,较小息肉可用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控制生长,多发息肉建议行宫腔镜下息肉电切除术。
4、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内膜组织侵袭子宫肌层会导致痛经加重、经血暗红伴血块。腹腔镜是诊断金标准,轻症可用散结镇痛胶囊缓解疼痛,中重度需注射戈舍瑞林缓释植入剂抑制病灶进展,必要时行病灶切除术。
5、凝血功能障碍血小板减少症或血友病等疾病可能引发生殖系统自发性出血,常伴随皮肤瘀斑、牙龈出血。需检测凝血四项明确病因,急性出血期可静脉输注氨甲环酸氯化钠注射液止血,长期需补充维生素K1片改善凝血功能。
日常应记录出血时间与经量变化,避免摄入辛辣刺激食物。出血期间暂停剧烈运动,选择棉质透气内衣。若出血持续超过7天或单次出血量浸透卫生巾每小时超过2片,须立即就诊。40岁以上女性突发异常出血需警惕子宫内膜癌风险,建议每年进行妇科超声和HPV筛查。
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需进行妇科检查、超声检查、激素水平检测、诊断性刮宫及宫腔镜检查等。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是指女性在围绝经期因卵巢功能衰退、激素水平波动导致的异常子宫出血,需通过多项检查明确病因并排除器质性疾病。
1、妇科检查妇科检查是初步评估的重要手段,通过双合诊或三合诊观察子宫大小、形态及附件区有无压痛或包块。检查可发现子宫质地是否均匀、宫颈有无异常分泌物或接触性出血,同时排除阴道或宫颈病变引起的出血。检查前需排空膀胱,避免经期进行,若有急性炎症需推迟检查。
2、超声检查经阴道超声可清晰显示子宫内膜厚度、宫腔形态及肌层回声。围绝经期女性子宫内膜厚度超过5毫米需警惕内膜病变,超声还能鉴别子宫肌瘤、腺肌症等结构异常。对于肥胖或阴道出血较多的患者,经腹超声可作为补充,必要时结合彩色多普勒评估血流信号。
3、激素水平检测需检测促卵泡激素、黄体生成素、雌二醇、孕酮等激素水平,判断卵巢功能状态。围绝经期FSH常超过25 IU/L,伴随雌二醇波动性下降,孕酮水平低下可反映无排卵状态。甲状腺功能及泌乳素检测可排除内分泌疾病导致的出血,检测时间建议选择月经周期第2-5天。
4、诊断性刮宫诊断性刮宫能直接获取子宫内膜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是鉴别内膜增生、息肉或癌变的金标准。适用于超声提示内膜增厚、药物治疗无效或反复出血的患者。操作需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术后需预防感染,病理结果可指导后续治疗方案制定。
5、宫腔镜检查宫腔镜可在直视下观察宫腔形态、内膜色泽及血管分布,精准定位微小病灶并活检。对于疑似内膜息肉、黏膜下肌瘤或宫腔粘连者具有诊断优势,同时可进行镜下治疗。检查宜选择月经干净后3-7天进行,术前需排除急性生殖道炎症。
围绝经期女性出现异常子宫出血应避免剧烈运动及辛辣饮食,保持外阴清洁干燥。日常可记录出血时间、量及伴随症状,穿着宽松棉质内裤。若出血量大或持续时间超过7天,或伴有头晕乏力等贫血症状,需立即就医。定期妇科体检有助于早期发现病变,激素替代治疗需严格遵医嘱调整用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