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氧治疗的绝对禁忌症主要有未经处理的气胸、活动性内出血、严重肺气肿伴肺大泡、严重上呼吸道感染、未控制的高热等。这些情况下进行高压氧治疗可能加重原有疾病或引发严重并发症。
1、未经处理的气胸气胸患者胸腔内存在异常气体蓄积,高压氧环境下气体体积会随压力增加而缩小,但治疗结束后减压过程中可能造成气体急剧膨胀。这种情况可能导致张力性气胸,严重时可压迫纵隔器官影响循环呼吸功能。需通过胸部X线或CT确认气胸完全吸收后再考虑治疗。
2、活动性内出血高压氧虽能促进血管收缩,但氧自由基增加可能干扰凝血过程。颅内出血、消化道大出血等情况下,高压环境可能加重出血或影响止血效果。特别是血小板计数低于50×10⁹/L或正在使用抗凝药物的患者需严格评估。
3、严重肺气肿伴肺大泡肺大泡壁薄弱易在压力变化下破裂,高压氧治疗中可能引发气胸或气体栓塞。需通过肺功能检查和影像学评估肺大泡数量与大小,合并二氧化碳潴留者风险更高。这类患者即使需要高压氧治疗也应选择较低压力方案。
4、严重上呼吸道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时难以平衡中耳压力,可能引发鼓膜穿孔或剧烈耳痛。急性鼻窦炎患者可能因压力变化导致脓性分泌物逆行感染。需待炎症控制后再行治疗,必要时可预防性使用减充血剂。
5、未控制的高热体温超过38.5℃时机体氧耗量显著增加,高压氧可能加重代谢紊乱。感染性高热还存在传播风险,癫痫发作概率也会上升。需明确发热原因并降温至安全范围,中枢性高热患者需神经科会诊评估。
除上述绝对禁忌症外,相对禁忌症包括幽闭恐惧症、妊娠早期、某些恶性肿瘤等。治疗前需详细询问病史并进行体格检查,必要时完善心电图、肺功能等评估。所有患者治疗期间应密切监测生命体征,配备应急处理方案。建议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治疗舱内需备有急救药品与设备,医护人员应接受专业培训。治疗结束后观察两小时以上,特别注意迟发性并发症如氧中毒等情况。
脑梗塞机械取栓的禁忌症主要包括未控制的高血压、活动性出血或出血倾向、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近期重大手术或创伤、血管解剖异常等。机械取栓是通过介入手术清除血栓的紧急治疗手段,但部分患者因基础疾病或生理状态限制无法耐受该操作。
1、未控制的高血压收缩压超过180毫米汞柱或舒张压超过110毫米汞柱时,术中血管破裂风险显著增加。这类患者需先通过静脉降压药物稳定血压,待血压达标后再评估手术可行性。急性期血压骤降可能加重脑缺血,需在神经科与介入科医师共同监测下调整。
2、活动性出血或出血倾向包括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史、血小板计数低于50×10⁹/L或国际标准化比值超过1.7等情况。抗凝药物使用会增加穿刺部位血肿概率,而术中必需的肝素化可能诱发致命性出血。需完善凝血功能、血常规等检查排除隐患。
3、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心功能IV级患者难以耐受造影剂负荷及手术应激,肝功能Child-Pugh C级影响凝血因子合成,肾小球滤过率小于30毫升/分钟增加造影剂肾病风险。这类患者需多学科会诊评估获益风险比,必要时选择替代治疗方案。
4、近期重大手术或创伤过去两周内接受过开颅、开胸等手术,或存在多发骨折、实质性脏器损伤者,手术操作可能加重原发病灶出血。特别是脊柱外伤患者,血管鞘置入可能损伤椎管内结构。需结合影像学资料谨慎评估手术路径安全性。
5、血管解剖异常包括主动脉弓变异、靶血管严重迂曲、颅内动脉重度狭窄等。路径血管直径小于2毫米或存在夹层时,导管通过可能造成血管撕裂。术前需通过CTA或MRA明确血管走行,对于路径极度复杂的病例应考虑血管内超声引导。
机械取栓术前需完善头部CT排除出血、评估核心梗死区,通过多模式影像确认缺血半暗带存在。术后需密切监测神经功能变化,控制血压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预防高灌注综合征。康复期应结合抗血小板治疗、肢体功能锻炼及吞咽训练,定期随访颈动脉超声与脑血管评估。存在禁忌症患者可考虑静脉溶栓、抗凝或保守治疗,但需个体化权衡时间窗与预后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