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手足口病可通过隔离、皮肤护理、口腔护理、饮食调节、症状监测等方式缓解症状。手足口病通常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具有传染性。
1、隔离防护:手足口病具有较强传染性,患者需居家隔离,避免与他人密切接触,尤其是儿童。隔离期间,个人用品如餐具、毛巾等应单独使用,定期消毒,防止病毒传播。
2、皮肤护理:手足口病可能导致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疱疹或皮疹。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抓挠,防止继发感染。可使用温和的清洁剂清洗患处,必要时涂抹炉甘石洗剂缓解瘙痒。
3、口腔护理:口腔疱疹可能引起疼痛,影响进食。可用温盐水漱口,每日2-3次,帮助清洁口腔并缓解不适。避免食用过热、过酸或过辣的食物,选择软质、易消化的食物。
4、饮食调节:患病期间,患者可能出现食欲下降。应提供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如粥、汤、蒸蛋等,少量多餐,保证水分摄入。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口腔不适。
5、症状监测:手足口病多为自限性疾病,但少数患者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密切观察体温、精神状态、呼吸等变化,若出现持续高热、嗜睡、呼吸困难等症状,需及时就医。
手足口病患者在恢复期间,应注意饮食清淡,多吃富含维生素的水果蔬菜,如苹果、香蕉、胡萝卜等,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适当进行轻度活动,如散步,但避免剧烈运动。保持充足睡眠,增强免疫力。定期监测体温,观察病情变化,若症状加重或出现异常,及时就医。
手足口病可通过居家隔离护理、对症退热治疗、皮肤黏膜护理、抗病毒药物应用及重症监测等方式干预。该病通常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主要经粪-口或呼吸道传播,5岁以下儿童易感。
1、居家隔离发病期间需隔离2周,避免交叉感染。患儿餐具、玩具需每日煮沸消毒,排泄物用含氯消毒剂处理。保持室内通风,家长接触患儿后需规范洗手。隔离期结束需待疱疹完全结痂,且体温正常3天以上。
2、退热处理体温超过38.5℃时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退热。避免使用阿司匹林以防瑞氏综合征。采用温水擦浴辅助物理降温,每小时监测体温。持续高热超过3天或体温反复超过40℃需及时就医。
3、疱疹护理口腔疱疹可用生理盐水漱口,进食前后涂抹蒙脱石散缓解疼痛。手足皮疹避免抓挠,破溃处涂抹炉甘石洗剂。臀部皮疹需保持干燥,每次便后清洗并涂抹氧化锌软膏。疱疹一般7-10天自然消退。
4、抗病毒治疗重症病例需使用利巴韦林等抗病毒药物。合并细菌感染时选用头孢克肟或阿奇霉素。干扰素喷雾可促进口腔溃疡愈合。药物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可自行调整剂量。
5、重症识别出现持续高热、肢体抖动、呼吸急促、皮肤花纹等表现提示可能进展为重症。EV71感染易引发脑炎或肺水肿,需监测心率、血压及血氧饱和度。重症病例需住院进行丙种球蛋白及机械通气治疗。
患病期间建议选择温凉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避免酸性或坚硬食物刺激口腔。恢复期可逐步添加鸡蛋羹、烂面条等软食。保持每日饮水量,适量补充维生素B族。痊愈后1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注意观察有无指甲脱落等迟发表现。预防重点在于流行季节避免人群聚集,接种EV71疫苗可有效降低重症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