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可通过一般治疗、对症治疗、抗病毒治疗、中医治疗、重症监护等方式治疗。手足口病通常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主要表现为发热、口腔疱疹、手足皮疹等症状。
1、一般治疗手足口病患儿需居家隔离,避免交叉感染。家长需保持患儿皮肤清洁,穿着宽松衣物,剪短指甲防止抓破皮疹。饮食宜选择温凉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汤、牛奶、藕粉等,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加重口腔疼痛。注意补充水分,可使用吸管减少口腔接触。
2、对症治疗发热超过38.5℃时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液或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退热。口腔疱疹疼痛明显时可用康复新液含漱或开喉剑喷雾剂局部喷涂。皮肤瘙痒可外用炉甘石洗剂,疱疹破裂后涂抹莫匹罗星软膏预防感染。家长需密切监测体温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3、抗病毒治疗重症病例或免疫功能低下患儿可考虑使用利巴韦林颗粒或干扰素α2b喷雾剂抗病毒治疗。普通型手足口病多为自限性,通常无须抗病毒药物。家长需注意观察患儿是否出现持续高热、肢体抖动、呼吸急促等重症表现,一旦发现立即送医。
4、中医治疗中医辨证属湿热蕴结证者可选用蓝芩口服液或小儿豉翘清热颗粒。外治可用金银花、野菊花煎汤漱口,或冰硼散吹敷口腔溃疡处。推拿选取清天河水、退六腑等手法辅助退热。治疗期间忌食生冷油腻,保持大便通畅有助于邪热外泄。
5、重症监护合并脑炎、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时需住院治疗,必要时进行机械通气、降颅压等生命支持。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可中和病毒,甲基强的松龙注射液用于控制炎症风暴。家长发现患儿出现嗜睡、呕吐、肢体无力等神经系统症状时须立即送往定点医院救治。
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家长需做好预防措施,培养儿童勤洗手习惯,玩具餐具定期消毒。患儿用过的毛巾、衣物应煮沸处理,排泄物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恢复期可适量补充维生素C和锌制剂促进黏膜修复,2周内避免剧烈运动。托幼机构发生病例时应按要求停课,密切接触者需医学观察10天。
手足口病的严重程度可通过观察发热程度、皮疹分布、精神状态、进食情况及是否出现神经系统症状进行早期判断。若孩子持续高热、皮疹密集或累及躯干、精神萎靡、拒食呕吐或出现肢体抖动、呼吸急促等症状,提示病情较重,需立即就医。
手足口病轻症患儿通常表现为低热或中度发热,体温多在38摄氏度以下,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散在疱疹或红色丘疹,疱疹数量较少且局限于四肢末端。患儿精神状态良好,能正常进食和玩耍,无呕吐腹泻等伴随症状。这类情况可通过居家护理缓解,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抓破疱疹,选择温凉流质饮食,适当补充水分。
重症手足口病早期可能出现持续高热超过48小时,体温超过39摄氏度且退热效果差,皮疹迅速增多并蔓延至臀部、躯干甚至颜面部,疱疹形态较大或融合成片。患儿表现为异常烦躁或嗜睡,进食饮水明显减少,伴随频繁呕吐、肢体无力或抽搐。部分患儿会出现呼吸增快、四肢发凉、皮肤花纹等循环障碍表现,提示可能并发脑炎、肺水肿或心肌炎,需紧急医疗干预。
家长需每日监测患儿体温变化、皮疹进展及行为表现,记录进食量和排尿次数。重症高危因素包括3岁以下幼儿、EV71型肠道病毒感染、免疫力低下或既往有神经系统疾病史。无论病情轻重,出现拒食导致脱水、疱疹化脓感染或发热超过3天未退等情况,均应及时就诊。疾病流行期间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患儿用品需单独消毒,隔离期不少于发病后2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