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手心肺复苏可通过按压胸部和人工呼吸的方式实施,适用于心脏骤停的紧急情况。具体步骤包括判断意识、呼救、检查呼吸、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
1、判断意识:轻拍患者双肩并大声呼唤,观察是否有反应。若无反应,立即进行下一步。确保患者处于安全环境,避免二次伤害。
2、呼救:拨打急救电话,说明地点和患者情况。如周围有人,可请求协助寻找自动体外除颤器AED。保持冷静,确保急救人员尽快到达。
3、检查呼吸:观察患者胸部起伏,听呼吸声,感觉气流。若无呼吸或仅有濒死喘息,立即开始胸外按压。避免因判断失误延误抢救时机。
4、胸外按压:将患者平躺于硬质平面,双手重叠置于胸骨下半段,垂直向下按压5-6厘米,频率为100-120次/分钟。确保按压深度和频率准确,避免肋骨骨折。
5、人工呼吸:每30次按压后进行2次人工呼吸。捏住患者鼻子,口对口吹气,观察胸部是否抬起。若无法进行人工呼吸,可仅持续胸外按压。
日常生活中,掌握心肺复苏技能至关重要。定期参加急救培训,熟悉操作流程,可提高抢救成功率。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有助于预防心脏骤停。遇到紧急情况时,保持冷静,迅速行动,为患者争取宝贵时间。
心肺衰竭可通过氧疗、药物治疗、机械通气、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心脏移植等方式治疗。心肺衰竭通常由心肌梗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动脉高压、心肌炎、心脏瓣膜病等原因引起。
1、氧疗氧疗适用于低氧血症患者,通过鼻导管或面罩给予氧气,提高血氧饱和度。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需控制氧流量避免二氧化碳潴留。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可经高流量湿化氧疗改善呼吸困难。长期氧疗能延缓肺动脉高压进展,每日使用时间需超过15小时。氧疗期间需监测血氧变化,避免氧中毒。
2、药物治疗利尿剂如呋塞米片可减轻肺水肿,血管扩张剂如硝酸甘油注射液能降低心脏负荷。正性肌力药物如米力农注射液适用于收缩功能减退者,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缓释片可改善远期预后。抗凝药物如华法林钠片用于预防血栓栓塞,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所有药物均需严格遵医嘱调整剂量,观察电解质平衡和肾功能变化。
3、机械通气无创通气适用于意识清醒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可减少气管插管需求。有创通气用于严重呼吸窘迫或昏迷患者,需进行气道管理和镇静镇痛。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可降低呼吸机相关肺损伤,采用小潮气量和适度呼气末正压。撤机过程需逐步降低支持参数,配合自主呼吸试验评估。长期机械通气患者需注意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
4、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适用于QRS波增宽的心力衰竭患者,通过双心室起搏改善心室同步性。术前需完善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冠状动脉评估。术后需定期程控优化房室间期和室间间期,调整药物配合器械治疗。装置植入后需避免强磁场环境,监测电池寿命和导线功能。部分患者可联合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预防猝死。
5、心脏移植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经评估符合标准后可考虑心脏移植,需排除活动性感染和恶性肿瘤。术前需进行免疫配型和心肺功能支持,术后严格使用免疫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胶囊预防排斥反应。移植后需终身随访监测排斥反应和感染风险,控制血压血糖等代谢异常。康复期需逐步恢复体力活动,进行心肺功能锻炼和心理适应指导。
心肺衰竭患者日常需限制钠盐摄入每日不超过3克,控制液体入量保持出入平衡。适度进行床边脚踏车等康复训练,避免剧烈运动加重心脏负荷。戒烟限酒,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呼吸道刺激。定期监测体重变化,记录24小时尿量。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劳累,气候变化时注意保暖防寒。严格遵医嘱用药和复诊,出现气促加重或下肢水肿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