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胃肠减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负压吸引排出胃肠道内积存的气体和液体,从而降低肠腔内压力、缓解腹胀、改善肠壁血液循环,并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
胃肠减压利用导管经鼻腔或口腔插入胃或肠道,连接负压装置持续吸引。这一操作能直接减少胃肠道内容物对梗阻部位的机械性压迫,防止肠管过度扩张导致缺血坏死。同时通过降低肠腔内压力,有助于恢复肠壁微循环,减轻局部水肿。对于麻痹性肠梗阻,减压可刺激肠蠕动功能恢复。在机械性肠梗阻中,减压能为手术争取时间并降低术中肠管破裂风险。部分单纯性肠梗阻患者经有效减压后可能避免手术干预。
实施胃肠减压需配合禁食和静脉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减压期间需定期检查导管位置及通畅度,观察引流液性状和量。若出现血性引流液或腹痛加剧需警惕肠绞窄可能。减压效果通常体现在腹胀减轻、肠鸣音恢复及肛门排气。对于完全性肠梗阻或出现腹膜炎体征者,胃肠减压仅为术前准备措施,仍需手术解除梗阻病因。
术后早期胃肠减压可预防吻合口瘘,待肠功能恢复后逐步停止。长期留置导管可能引发鼻腔黏膜损伤或吸入性肺炎,需加强口腔护理。患者应保持半卧位减少反流风险,避免牵拉导管。医护人员需记录24小时引流量作为补液参考,引流液突然减少可能提示导管堵塞或位置偏移,需及时处理。
胃肠道出血症状通常较明显,主要表现为呕血、黑便、便血、头晕、乏力等。胃肠道出血可能与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胃黏膜病变、胃癌、肠息肉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呕血呈鲜红色或咖啡色、黑便呈柏油样、便血呈暗红色或鲜红色等症状。
1、呕血呕血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典型症状,血液经口腔呕出,可能呈鲜红色或咖啡色。鲜红色呕血提示出血量大且出血速度快,咖啡色呕血提示血液在胃内停留时间较长,与胃酸作用后颜色变深。呕血可能伴有恶心、上腹部不适等症状。出现呕血时应立即禁食禁水,保持侧卧位避免误吸,尽快就医。
2、黑便黑便表现为粪便呈柏油样,黏稠发亮且有特殊腥臭味,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表现。血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较长时,血红蛋白中的铁与肠道内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铁,导致粪便变黑。少量出血可能仅表现为粪便隐血试验阳性,大量出血时黑便次数增多且质地稀薄。长期黑便可能导致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等。
3、便血便血多提示下消化道出血,血液随粪便排出,可能呈暗红色或鲜红色。暗红色血便常见于结肠出血,血液与粪便混合均匀。鲜红色血便常见于直肠或肛门出血,血液附着在粪便表面或便后滴血。便血可能伴有腹痛、里急后重感等症状。痔疮、肛裂等良性疾病也可引起便血,但出血量通常较少。
4、头晕乏力头晕乏力是失血后的常见症状,与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组织器官灌注不足有关。急性大量出血时可能出现晕厥、意识模糊等严重表现。慢性少量出血可能导致缺铁性贫血,表现为皮肤黏膜苍白、活动后心悸等。头晕乏力症状的严重程度与出血量、出血速度密切相关,需结合其他症状综合判断。
5、休克表现严重胃肠道出血可能导致失血性休克,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脉搏细速、血压下降、尿量减少等。休克是危及生命的急症,需立即抢救治疗。老年人、合并慢性病患者对失血耐受性较差,即使出血量不大也可能出现休克表现,需格外警惕。
胃肠道出血患者应注意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加重出血。出血期间应禁食禁水,出血停止后逐渐过渡到流质、半流质饮食,选择米汤、藕粉等温和食物。恢复期应避免辛辣刺激、坚硬粗糙食物,戒烟戒酒,保持规律作息。定期复查血常规、粪便隐血试验,监测贫血改善情况。按医嘱服用抑酸药、止血药等,不可自行调整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