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可能导致肠道缺血坏死、穿孔、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肠梗阻的危害主要有肠道功能紊乱、水电解质失衡、腹腔感染、多器官功能障碍、死亡风险增加。
1、肠道功能紊乱肠梗阻会导致肠道蠕动异常,食物残渣无法正常通过肠道,引起腹胀、腹痛、呕吐等症状。肠道内容物滞留可能引发细菌过度繁殖,加重肠道黏膜损伤。长期梗阻可能造成肠道肌肉萎缩,影响后续消化功能恢复。建议及时就医解除梗阻,避免发展为完全性肠梗阻。
2、水电解质失衡频繁呕吐和肠道液体积聚可导致大量水分和电解质丢失,引发脱水、低钾血症、代谢性碱中毒等。严重电解质紊乱可能诱发心律失常、肌无力等并发症。临床需通过静脉补液纠正失衡,同时监测血电解质水平。老年人和儿童更易出现严重脱水症状。
3、腹腔感染肠壁缺血坏死可能引发肠穿孔,肠道细菌进入腹腔导致化脓性腹膜炎。患者会出现高热、腹膜刺激征、白细胞显著升高等表现。需紧急手术清除感染灶并使用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等广谱抗生素。延误治疗可能发展为脓毒血症。
4、多器官功能障碍严重感染和休克可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肾损伤等多器官功能衰竭。肠道细菌移位可能通过门静脉系统引发肝脓肿。临床需进行器官功能支持治疗,必要时采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病死率随受累器官数量增加而显著上升。
5、死亡风险增加绞窄性肠梗阻未及时手术时,24小时内死亡率可达30%。老年患者合并心肺基础疾病时,术后死亡风险显著增高。肠系膜血管栓塞导致的广泛肠坏死,即使手术切除坏死肠段,死亡率仍超过60%。建议出现持续腹痛伴呕吐时立即就诊。
肠梗阻患者应禁食禁水直至梗阻解除,恢复饮食后需从流质逐渐过渡到低渣饮食。日常需保持规律排便习惯,避免暴饮暴食,腹部手术后患者应早期下床活动预防粘连性肠梗阻。出现反复腹胀、排便习惯改变时建议进行肠镜检查排除肿瘤等病因。
炎症性肠道疾病可能会引发肠梗阻,但并非所有患者都会出现这种情况。炎症性肠道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这两种疾病都可能因为肠道炎症、瘢痕形成或肠道狭窄而导致肠梗阻。
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是炎症性肠道疾病的两种主要类型。溃疡性结肠炎通常影响结肠和直肠,炎症局限于黏膜层,可能导致结肠壁增厚和狭窄。克罗恩病可累及胃肠道的任何部分,炎症穿透肠壁全层,容易形成瘢痕和狭窄。这两种疾病在长期慢性炎症过程中,都可能因为肠道狭窄或粘连而导致肠梗阻。肠梗阻发生时,患者可能出现腹痛、腹胀、呕吐和排便困难等症状。
少数情况下,炎症性肠道疾病患者可能不会出现肠梗阻。这通常与疾病的活动程度、病变范围和治疗效果有关。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可以显著降低肠梗阻的发生概率。对于病变范围局限、炎症控制良好的患者,肠梗阻的风险相对较低。但即使没有明显梗阻症状,患者仍需定期随访,监测肠道情况。
炎症性肠道疾病患者应注意饮食调理,避免高纤维、难消化的食物,少食多餐。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定期复查肠镜和影像学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肠道狭窄等并发症。出现腹痛、腹胀等不适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规范用药和生活方式管理有助于控制疾病进展,减少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