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疼可通过调整饮食、热敷腹部、服用药物、按摩穴位、保持情绪稳定等方式缓解。胃疼可能与饮食不当、胃炎、胃溃疡、胃痉挛、情绪紧张等因素有关。
1、调整饮食胃疼发作时应暂停进食,待疼痛缓解后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馒头等。避免辛辣刺激、油腻、生冷食物,减少胃酸分泌对胃黏膜的刺激。少量多餐,每餐控制在七分饱,餐后1小时内避免平卧。可适量饮用温蜂蜜水或姜茶,有助于中和胃酸。
2、热敷腹部用40℃左右的热水袋或热毛巾敷于上腹部,持续15-20分钟。热敷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胃部肌肉痉挛。注意避免温度过高导致烫伤,糖尿病患者及皮肤感觉异常者慎用。若热敷后疼痛加重或出现呕吐,应立即停止并就医。
3、服用药物胃疼持续不缓解时可遵医嘱使用药物。铝碳酸镁咀嚼片能快速中和胃酸并保护胃黏膜,枸橼酸铋钾颗粒可形成胃黏膜保护层,雷贝拉唑钠肠溶片能抑制胃酸分泌。需注意质子泵抑制剂不宜长期使用,H2受体拮抗剂可能引起头痛等副作用。
4、按摩穴位按压中脘穴和足三里穴有助于缓解胃疼。中脘穴位于肚脐上方4寸,用拇指指腹顺时针按揉3-5分钟。足三里穴在膝盖外侧凹陷下3寸,按压时有酸胀感为宜。按摩前需清洁双手,力度以耐受为度,孕妇及腹部手术后者禁用此法。
5、保持情绪稳定焦虑紧张会通过脑肠轴加重胃疼症状。可通过深呼吸、冥想、听轻音乐等方式放松,每天保证7-8小时睡眠。长期精神压力大者建议进行心理咨询,避免诱发应激性胃黏膜病变。胃疼发作时尽量采取舒适体位,避免弯腰压迫腹部。
胃疼缓解后需持续养护,避免食用过烫、过酸或粗硬食物,戒烟限酒。每日饮水量保持在1500-2000毫升,饭后适度散步促进消化。若胃疼反复发作或伴随呕血、黑便、体重下降等症状,应及时进行胃镜检查。慢性胃病患者应定期复查,避免自行长期服用止痛药物掩盖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