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频尿急不一定是尿失禁,但可能是尿失禁的伴随症状。尿频尿急可能与膀胱过度活动症、尿路感染、前列腺增生、神经源性膀胱、糖尿病等因素有关。
1、膀胱过度活动症膀胱过度活动症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可能伴随急迫性尿失禁。该病与膀胱逼尿肌不稳定收缩有关,可通过膀胱训练、盆底肌锻炼改善症状。药物治疗可选托特罗定、索利那新等M受体拮抗剂,或米拉贝隆等β3受体激动剂。
2、尿路感染尿路感染引起的尿频尿急常伴有排尿疼痛、尿液浑浊。大肠埃希菌是最常见致病菌,需进行尿常规和尿培养确诊。治疗可选用磷霉素氨丁三醇、呋喃妥因等抗生素,同时建议多饮水促进细菌排出。
3、前列腺增生中老年男性出现尿频尿急需考虑前列腺增生,可能伴随排尿困难、尿线变细。α受体阻滞剂如坦索罗辛可松弛前列腺平滑肌,5α还原酶抑制剂如非那雄胺可缩小前列腺体积。严重者可选择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
4、神经源性膀胱脊髓损伤、多发性硬化等神经系统疾病可能导致膀胱感觉和收缩功能异常,表现为尿频尿急或尿潴留。需进行尿动力学检查评估膀胱功能,治疗包括间歇导尿、骶神经调节等。
5、糖尿病长期高血糖可损害支配膀胱的自主神经,导致膀胱感觉减退和收缩无力,早期可表现为尿频尿急。控制血糖是根本措施,可配合甲钴胺等神经营养药物改善症状。
出现尿频尿急症状时,建议记录排尿日记评估严重程度,避免摄入咖啡因和酒精等刺激性饮品。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选择棉质透气内裤。中老年患者可进行盆底肌锻炼增强控尿能力。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应及时就医完善尿常规、泌尿系超声等检查明确病因。夜间尿频影响睡眠时可适当限制睡前饮水量,但白天仍需保证充足水分摄入预防尿路感染。
尿毒症可通过血肌酐检测、尿素氮检测、肾小球滤过率评估、尿液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方式确诊。尿毒症通常由慢性肾病进展、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肾小球肾炎、多囊肾等原因引起。
1、血肌酐检测血肌酐水平升高是判断肾功能损害的重要指标。尿毒症患者血肌酐值通常超过707微摩尔每升,提示肾脏排泄功能严重受损。检测前需空腹8小时,避免剧烈运动影响结果。若结果异常需结合其他检查进一步评估。
2、尿素氮检测尿素氮反映肾脏对蛋白质废物的清除能力。尿毒症时尿素氮值常超过28.6毫摩尔每升,伴随食欲减退、恶心等症状。检测可能受高蛋白饮食或脱水影响,需重复检测确认。持续升高需警惕代谢性酸中毒等并发症。
3、肾小球滤过率估算肾小球滤过率低于15毫升每分钟可确诊尿毒症。该指标通过血肌酐、年龄、性别等参数计算,能客观反映肾功能分期。慢性肾病5期患者eGFR持续低于此值,需考虑肾脏替代治疗。
4、尿液检查尿常规显示蛋白尿、血尿及管型尿提示肾实质损害。尿毒症患者尿比重固定于1.010左右,尿量逐渐减少至400毫升以下。24小时尿蛋白定量超过3.5克需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
5、影像学检查肾脏B超或CT显示双肾萎缩、皮质变薄是慢性肾衰的典型表现。超声检查无创且便捷,可评估肾脏大小及结构异常。影像学结果需与实验室数据结合,排除急性肾损伤等可逆因素。
确诊尿毒症后需严格限制蛋白质及盐分摄入,每日饮水量控制在1000毫升以内。适当进行低强度运动如散步,避免加重水肿。定期监测血压、血糖,遵医嘱使用碳酸氢钠片、复方α-酮酸片等药物纠正代谢紊乱。出现呼吸困难或意识改变应立即就医,必要时接受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