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胰腺炎的辅助检查方法主要有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尿液检查、腹腔穿刺和心电图检查。
1、血液检查:
血液检查是诊断急性胰腺炎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检测。血清淀粉酶在发病后2-12小时开始升高,24-48小时达到高峰,持续3-5天。脂肪酶特异性更高,持续时间更长。血常规检查可发现白细胞计数升高,反映炎症反应。肝功能检查有助于评估胆源性胰腺炎的可能性。
2、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发现胰腺肿大、胰周积液和胆道结石。增强CT扫描是诊断急性胰腺炎的金标准,能准确评估胰腺坏死程度和并发症。磁共振胰胆管造影对胆源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较高,可清晰显示胆管和胰管结构。
3、尿液检查:
尿淀粉酶检测可作为辅助诊断指标,其升高时间较血清淀粉酶晚,但持续时间更长。尿淀粉酶/肌酐比值提高诊断特异性。尿液检查还可发现酮体阳性,反映代谢紊乱。
4、腹腔穿刺:
对于怀疑合并感染的重症患者,可在超声引导下行腹腔穿刺。穿刺液淀粉酶测定有助于鉴别诊断,细菌培养可明确感染病原体。血性腹水提示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可能。
5、心电图检查:
急性胰腺炎患者常出现心电图异常,表现为ST-T改变、心律失常等。这些改变可能与疼痛、电解质紊乱或心肌损伤有关。心电图检查有助于排除急性冠脉综合征。
急性胰腺炎患者在检查期间需禁食,待症状缓解后逐步恢复低脂饮食。建议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避免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恢复期可适当补充优质蛋白如鱼肉、鸡胸肉等。保持充足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血常规、血生化等指标,监测病情变化。出现持续腹痛、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重症急性胰腺炎危险期通常为发病后1-2周,此阶段可能并发器官衰竭、感染性休克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危险期持续时间主要与胰腺坏死程度、是否继发感染、基础疾病控制情况等因素相关。
重症急性胰腺炎危险期的核心风险在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和多器官功能障碍。发病初期大量胰酶激活引发胰腺自身消化,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体液丢失,可能快速进展为低血容量性休克。同时炎症介质释放会诱发全身毛细血管渗漏,造成肺水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约半数患者在此阶段出现肾功能损伤,表现为少尿或无尿。肠道屏障功能破坏后,细菌移位可能引发胰腺及周围组织感染,进一步加重脓毒症风险。
危险期的另一关键威胁是代谢紊乱和局部并发症。高血糖常见于胰腺内分泌功能受损时,严重者可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低钙血症与脂肪坏死区域钙皂形成相关,可能诱发心律失常。胰腺周围积液若压迫胆总管会导致梗阻性黄疸,坏死组织合并感染可能形成胰腺脓肿。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腹腔间隔室综合征,因腹内压升高影响心肺功能。这些并发症相互叠加会显著增加病死率。
患者需在重症监护室进行持续生命体征监测,包括中心静脉压、尿量、动脉血气等指标。治疗重点在于早期液体复苏、器官功能支持及预防感染,同时严格禁食并给予肠外营养。恢复期应逐步过渡到低脂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和酒精摄入,定期复查胰腺功能和影像学检查。高危人群需控制血脂、胆结石等基础疾病,出现持续腹痛伴呕吐时应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