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脱落可通过固定装置检查、导管位置评估、患者活动指导、敷料更换规范、紧急处理预案等措施预防。
1、固定装置检查:
每日检查导管固定装置是否松动或老化,尤其是胶带、缝合线、固定夹等部位。医用胶带需选用防水透气型,避免因出汗或清洁导致脱落。对于长期留置导管者,建议每周更换固定装置,并记录检查结果。
2、导管位置评估:
交接班时需测量并记录导管外露长度,标记导管皮肤入口位置。发现导管移位超过2厘米时,需立即评估是否发生部分滑脱。胸腔引流管等治疗性导管需配合影像学确认位置。
3、患者活动指导:
告知患者避免突然扭转身体或牵拉导管,翻身时需用手托住导管根部。留置PICC导管者穿衣应先穿置管侧衣袖,脱衣时顺序相反。下床活动时可用弹性网套固定导管。
4、敷料更换规范:
透明敷料应每7天更换,纱布敷料每2天更换,出现渗血渗液时立即更换。消毒时以导管入口为中心螺旋式擦拭,待干后再贴新敷料。禁止在导管上直接粘贴胶带。
5、紧急处理预案:
发生导管完全脱落时立即按压穿刺点止血,保留脱落导管供检查。中心静脉导管脱落需让患者左侧卧位并通知所有脱落事件需记录发生时间、导管残留长度及处理措施。
导管护理期间应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清洁,避免提重物或剧烈运动。饮食注意补充优质蛋白质促进组织修复,如鱼肉、蛋清、豆制品等。每日观察穿刺点有无红肿热痛,发现异常及时联系医护人员。睡眠时可用软枕支撑导管所在肢体,防止夜间无意识牵拉。长期留置导管者建议每周测量臂围或腿围,早期发现静脉血栓征兆。
子宫脱落通常需要治疗。子宫脱落一般是指子宫脱垂,轻中度患者可通过盆底肌锻炼、子宫托等非手术方式改善,重度脱垂或伴有明显症状者需手术修复。子宫脱垂可能与分娩损伤、衰老、慢性腹压增高等因素有关。
轻中度子宫脱垂患者可通过凯格尔运动增强盆底肌力量,每日重复收缩肛门和阴道动作,坚持数月可改善轻度下坠感。子宫托适用于不愿手术的中老年患者,需定期更换并配合抗感染护理。合并压力性尿失禁时可使用盐酸米多君等药物缓解症状。
重度子宫脱垂伴膀胱直肠膨出时,常需行阴道前后壁修补术或骶棘韧带固定术。子宫切除术适用于无生育需求且合并子宫病变者,术后需预防阴道顶端脱垂复发。急性脱垂嵌顿需急诊手术复位,避免组织缺血坏死。
子宫脱垂患者应避免提重物、长期咳嗽等增加腹压的行为,肥胖者需减重。绝经后女性可局部使用雌激素软膏改善黏膜弹性。日常可多摄入高纤维食物预防便秘,进行游泳等低冲击运动维持盆底功能。建议每半年复查盆底情况,出现排尿困难、溃疡出血等症状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