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患者需重点补充钙质、维生素D及蛋白质,饮食原则包括高钙食物、维生素D强化食品、优质蛋白摄入、低盐低脂及避免影响钙吸收的物质。
1、高钙食物:
每日应保证800-1200毫克钙摄入,首选牛奶、酸奶等乳制品,每100毫升约含钙100毫克。豆制品如北豆腐含钙量可达138毫克/100克,绿叶蔬菜中苋菜、油菜钙吸收率较高。小鱼干、虾皮等海产品也是优质钙源,但需注意钠含量。
2、维生素D强化:
维生素D能促进肠道钙吸收,每日建议摄入400-800IU。动物肝脏、蛋黄富含天然维生素D,强化牛奶和谷物是常见补充来源。每周2-3次日晒,每次15-30分钟可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冬季或日照不足时可考虑营养补充剂。
3、优质蛋白质:
每日每公斤体重需1-1.2克蛋白质,鸡蛋清、鱼肉、鸡胸肉等提供必需氨基酸而不增加磷负荷。大豆蛋白含异黄酮有助于抑制骨流失,乳清蛋白能促进成骨细胞活性。避免过量红肉摄入以防酸负荷过高导致钙流失。
4、低盐低脂原则:
钠摄入每日应低于5克,高盐饮食会增加尿钙排泄。加工食品、腌制品需严格控制,烹饪时用香草香料替代部分盐分。反式脂肪酸会干扰钙代谢,需避免油炸食品,选择橄榄油等不饱和脂肪酸。
5、规避干扰物质:
浓茶、咖啡每日不超过2杯,单宁酸和咖啡因会抑制钙吸收。碳酸饮料含磷酸盐易导致钙磷失衡。高草酸蔬菜如菠菜需焯水后食用,酒精会直接抑制成骨细胞功能,建议男性每日酒精摄入少于25克,女性少于15克。
骨质疏松患者的饮食需长期坚持营养均衡原则,建议采用地中海饮食模式,增加富含镁、锌、维生素K的坚果和全谷物。规律进行负重运动如快走、太极拳,避免吸烟等危险因素。定期监测骨密度指标,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联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严重骨痛或身高缩短超过3厘米需及时就医评估骨折风险。
骨质疏松可通过骨密度检测、X线检查、实验室检查、骨折风险评估、临床症状评估等方式诊断。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减少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的全身性骨骼疾病,容易导致骨折风险增加。
1、骨密度检测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是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标准,通过测量腰椎和髋部的骨密度值来判断骨质状况。T值低于-2.5可确诊为骨质疏松,T值在-1.0至-2.5之间属于骨量减少。该检查无创、快速,能准确反映骨量丢失程度。
2、X线检查普通X线平片在骨量丢失超过30%时才能显示骨质疏松改变,可见骨小梁稀疏、骨皮质变薄等征象。胸腰椎侧位片可发现椎体压缩性骨折,但灵敏度较低,多用于筛查严重骨质疏松病例。
3、实验室检查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等生化指标可评估骨代谢状况。骨转换标志物如β-胶原降解产物、骨钙素等能反映骨吸收和形成活性。甲状旁腺激素和维生素D检测有助于鉴别继发性骨质疏松的原因。
4、骨折风险评估采用FRAX工具计算10年内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和髋部骨折的概率,结合骨密度结果制定干预策略。评估内容包括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既往骨折史、父母髋部骨折史等危险因素。
5、临床症状评估询问患者是否有腰背疼痛、身高变矮、驼背等表现,检查是否存在脊柱后凸畸形。详细记录脆性骨折病史,特别是髋部、椎体和桡骨远端等典型部位骨折,这些都可作为诊断的重要依据。
骨质疏松患者应保证每日钙摄入量,适量晒太阳促进维生素D合成,进行负重运动增强骨骼强度。避免吸烟、过量饮酒等不良习惯,使用防滑垫预防跌倒,定期复查骨密度监测病情变化。出现不明原因骨痛或身高明显缩短时需及时就医,早期诊断和干预能有效降低骨折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