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脑勺受击后出现头痛头晕可能由轻微脑震荡、头皮血肿、颈椎损伤、颅内压波动或血管神经反射等因素引起,需根据具体表现采取观察休息、冷敷镇痛、颈椎保护等措施。
1、轻微脑震荡:
头部受外力冲击可能导致脑组织短暂功能障碍,表现为头痛、头晕、短暂意识模糊等症状。通常无需特殊治疗,建议保持48小时密切观察,避免剧烈活动。若出现持续呕吐或意识障碍需立即就医排除颅内出血。
2、头皮血肿:
外力作用使头皮血管破裂形成血肿,局部肿胀压迫神经引发疼痛。伤后24小时内可用冰袋间断冷敷减轻肿胀,48小时后改为热敷促进吸收。避免揉压血肿部位,较大血肿需由医生穿刺抽吸。
3、颈椎损伤:
头部受击时颈部可能发生挥鞭样损伤,表现为颈肩部僵硬伴头晕。建议佩戴颈托限制颈部活动,睡眠时使用低枕。若出现上肢麻木或行走不稳需影像学检查排除颈椎错位。
4、颅内压波动:
外力冲击可能引起脑脊液压力变化,导致搏动性头痛和眩晕。保持环境安静昏暗,适量饮用淡盐水维持体液平衡。头痛剧烈时可考虑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等镇痛药物。
5、血管神经反射:
头部受击可能刺激血管神经丛引发血管痉挛性头痛。建议平卧休息,监测血压变化。可轻柔按摩太阳穴缓解症状,避免突然起立加重头晕。
伤后24小时内应每2小时评估意识状态,避免使用镇静类药物掩盖病情。饮食选择易消化的粥类、蒸蛋等,补充维生素B族促进神经修复。恢复期避免低头玩手机、突然转头等动作,睡眠时垫高头部15度减轻颅内压力。若72小时后症状未缓解或出现视物模糊、喷射性呕吐等表现,需立即进行头颅CT检查排除迟发性颅内出血。
小儿摔到后脑勺可通过观察精神状态、局部冷敷、保持安静休息、及时就医检查、预防并发症等方式处理。头部外伤可能由跌倒撞击、运动损伤、高处坠落、交通事故、暴力冲击等原因引起。
1、观察精神状态受伤后需持续观察24小时,重点关注是否出现嗜睡、哭闹不止、呕吐等症状。若婴幼儿出现拒奶、眼神呆滞等异常表现,可能提示颅内损伤。正常状态下儿童应保持与平日相同的活动量和反应能力。
2、局部冷敷使用冰袋包裹毛巾敷于肿胀处,每次不超过15分钟,间隔1小时重复进行。冷敷能促进血管收缩减少皮下出血,但需避免冻伤皮肤。头皮血肿通常需要3-5天逐渐吸收,期间禁止揉搓按压。
3、保持安静休息受伤后24小时内应限制跑跳等剧烈活动,避免头部二次受伤。睡眠时可将床头抬高15度,有助于减轻颅内压力。不建议使用镇静药物强制休息,需保持自然清醒状态便于观察。
4、及时就医检查出现持续头痛、反复呕吐、肢体无力等症状时,需立即进行头颅CT检查。婴幼儿囟门未闭合者可通过超声初步筛查,必要时需留院观察。颅骨骨折或颅内出血可能需神经外科干预治疗。
5、预防并发症恢复期避免游泳、蹦床等高风险活动,注意防止跌倒再次受伤。长期随访关注语言发育、运动协调等神经功能。部分患儿可能出现创伤后头痛,需排除慢性硬膜下血肿等迟发性病变。
日常需做好家居防护,家具边角加装防撞条,楼梯设置安全门栏。选择适龄儿童安全座椅,乘车时避免怀抱婴幼儿。教导学步期幼儿正确的跌倒姿势,摔倒时用手支撑保护头部。若出现异常行为改变或发育倒退,应及时至儿科神经专科评估。恢复期间保证均衡营养,适当补充富含卵磷脂的食物促进神经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