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中毒可通过补液、药物治疗、饮食调节、休息观察等方式治疗。食物中毒通常由细菌、病毒、毒素、化学物质、寄生虫等原因引起。
1、补液治疗:食物中毒常伴随呕吐、腹泻,易导致脱水。口服补液盐溶液ORS是首选,每包溶于1升温水中,分次饮用。严重脱水需静脉补液,如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注射液,每日2000-3000毫升。
2、药物治疗:细菌感染可使用抗生素,如诺氟沙星胶囊0.1g,每日3次、左氧氟沙星片0.5g,每日1次。止吐可用多潘立酮片10mg,每日3次,止泻可用蒙脱石散3g,每日3次。
3、饮食调节:急性期需禁食12-24小时,缓解后可进食清淡流质,如米汤、藕粉、稀粥。恢复期逐步增加蛋白质,如蒸蛋、清蒸鱼,避免油腻、辛辣食物。
4、休息观察:患者需卧床休息,保持室内通风。密切监测体温、脉搏、血压,观察呕吐物、排泄物性状。如出现意识模糊、持续高热,需立即就医。
5、预防复发:处理食物前洗手,生熟食分开存放。肉类、海鲜充分煮熟,剩菜彻底加热。避免食用变质、异味食物,不喝生水,不吃路边摊。
食物中毒后需注意饮食调理,建议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如橙子、猕猴桃,补充电解质可饮用椰子水。恢复期可进行轻度活动如散步,避免剧烈运动。保持充足睡眠,每日7-8小时,促进身体修复。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定期消毒餐具,预防再次感染。
孕妇轻微食物中毒呕吐可通过调整饮食、补充水分、观察症状、物理止吐、就医评估等方式处理。孕妇轻微食物中毒通常由细菌污染、病毒侵袭、毒素刺激、食物过敏、胃肠功能紊乱等原因引起。
1、调整饮食暂停摄入固体食物6-8小时,减轻胃肠负担。待呕吐缓解后,从米汤、藕粉等流质食物开始尝试,逐步过渡到稀粥、软面条等低脂低纤维饮食。避免食用乳制品、高糖或辛辣食物,防止刺激胃肠黏膜。可少量多次进食苏打饼干或烤馒头片,帮助吸附胃酸。若进食后再次呕吐,需延长禁食时间并咨询医生。
2、补充水分每15分钟饮用1-2口温水或淡盐水,24小时内累计补液量达到2000毫升。可交替饮用口服补液盐Ⅲ溶液与苹果汁,补充电解质和能量。观察尿液颜色,若呈深黄色需增加补液量。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防止引发反射性呕吐。出现口唇干裂或尿量减少时,应立即就医静脉补液。
3、观察症状记录呕吐频率、性状及伴随症状,若出现胆汁样呕吐物或持续呕吐超过12小时需警惕脱水。监测胎动变化,每小时胎动少于3次或胎动剧烈需急诊。定时测量体温,体温超过38℃可能提示感染加重。注意有无腹痛腹泻,血便或黏液便需进行粪便检测。呕吐物带血或咖啡渣样物质时,可能存在消化道出血。
4、物理止吐生姜切片含服或饮用姜茶,姜辣素可抑制胃肠逆蠕动。按压内关穴,用拇指垂直按压手腕横纹上三横指处,持续3-5分钟。保持环境通风,避免油烟等异味刺激。采取半卧位休息,减少胃部受压。冷敷后颈部可降低迷走神经兴奋性,但需避免体温过低。
5、就医评估呕吐伴随38.5℃以上高热需排查李斯特菌感染。出现视物模糊或肢体麻木时,需排除肉毒杆菌毒素中毒。妊娠剧吐患者可遵医嘱使用维生素B6片,严重脱水者需住院输注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粪便培养阳性者可能需用阿莫西林胶囊抗感染,但须严格评估用药风险。电解质紊乱者需监测血钾、血钠水平。
孕妇发生食物中毒后应暂停服用钙片等营养补充剂,待胃肠功能恢复后逐步加回。每日记录体重变化,体重骤降超过2公斤需营养科会诊。康复期可食用蒸苹果、山药粥等养护胃肠黏膜的食物。保持餐具高温消毒,生熟食材分开处理。孕中晚期出现频繁呕吐时,需超声评估胎儿生长发育情况。若呕吐反复发作或伴随宫缩,应立即前往产科急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