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径超过10毫米的肾结石通常建议手术治疗。肾结石的手术指征主要与结石大小、位置、是否引发梗阻或感染等因素有关。
1、结石大小:
直径超过10毫米的结石自然排出概率低于20%,此时应考虑手术干预。5-10毫米的结石可尝试药物排石或体外冲击波碎石,小于5毫米的结石多数能自行排出。结石体积增大会显著增加尿路梗阻风险。
2、梗阻程度:
结石导致严重肾积水或肾功能损害时需紧急手术解除梗阻。长期不完全性梗阻可能引发肾盂肾炎或肾功能衰竭。超声或CT检查可明确梗阻部位和程度。
3、感染风险:
合并尿路感染的结石需尽快手术清除感染源。感染性结石可能引发脓毒血症等严重并发症。术前需进行尿培养和药敏试验指导抗生素使用。
4、结石位置:
肾盂或输尿管上段的较大结石更适合经皮肾镜取石术。输尿管中下段结石可考虑输尿管镜碎石。多发性结石或鹿角形结石往往需要分期手术。
5、症状持续:
反复肾绞痛发作超过4周或保守治疗无效时建议手术。持续性腰痛、血尿或排尿困难等症状影响生活质量也是手术指征。术前需评估患者全身状况和麻醉风险。
肾结石患者术后需保持每日2000-3000毫升饮水量,限制高草酸食物如菠菜、坚果等摄入。适量补充枸橼酸盐可抑制结石形成,定期复查泌尿系超声监测复发情况。建议根据结石成分分析结果调整饮食结构,草酸钙结石患者应减少钠盐摄入,尿酸结石患者需控制嘌呤饮食。适度运动有助于小结石排出,但应避免剧烈运动诱发肾绞痛。
颈动脉狭窄手术方式主要有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两种,具体选择需根据患者血管条件、基础疾病及手术耐受度综合评估。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通过外科手术直接切除血管内斑块,适用于斑块性质稳定、血管迂曲程度轻的患者。该术式能彻底清除病灶且费用相对较低,但需全身麻醉并存在颈部切口感染风险。术后需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预防血栓形成,同时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等基础疾病。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脑神经损伤导致声音嘶哑或吞咽困难,多数在3-6个月内可自行恢复。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属于微创介入治疗,适合高龄、合并心肺功能不全等无法耐受开放手术的患者。该术式通过血管内植入支架扩张狭窄部位,创伤小且恢复快,但存在支架内再狭窄概率。术前需评估斑块性质,不稳定斑块可能增加术中脑栓塞风险。术后除常规抗血小板治疗外,还需定期复查血管超声监测支架通畅度。少数患者对支架材料过敏或出现血管痉挛需紧急处理。
术后应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每日食盐摄入不超过5克,限制动物内脏等高胆固醇食物。规律监测血压血糖,避免剧烈运动导致颈部伤口牵拉。戒烟并控制体重,每周进行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3-5次。出现头晕、言语不清等脑缺血症状需立即就医。定期复查颈动脉超声评估手术效果,术后1年内每3个月检查1次,稳定后可改为每年1次。两种术式各有优劣,建议在神经外科与介入科医师共同会诊后制定个体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