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最常发生在第一跖趾关节,也可累及足背、踝关节、膝关节、手指关节等部位。痛风发作的常见部位主要有第一跖趾关节、足背、踝关节、膝关节、手指关节。
1、第一跖趾关节第一跖趾关节是痛风最常累及的部位,约半数患者首次发作发生于此。该部位位于大脚趾根部,发作时表现为突发性剧烈疼痛、红肿、皮温升高,常于夜间或清晨发作。关节活动受限,轻微触碰即可引发剧痛。发作前可能有饮酒、高嘌呤饮食等诱因。
2、足背足背也是痛风好发区域之一,尤其是有外伤史或长期穿紧窄鞋的人群。发作时足背出现局限性红肿热痛,可能伴随皮肤发亮、静脉扩张。疼痛多为刀割样或跳痛,严重时影响行走。长期反复发作可导致足部畸形。
3、踝关节踝关节痛风发作时关节肿胀明显,皮肤发红发热,活动时疼痛加剧。常见于运动损伤后或长期站立工作者。发作期间患者常呈跛行状态,严重时无法负重。慢性痛风可导致踝关节骨质破坏,形成痛风石。
4、膝关节膝关节痛风发作时关节腔内积液增多,表现为膝盖肿胀、压痛明显,屈伸活动受限。可能伴随全身症状如低热、乏力。肥胖患者更易发生膝关节痛风。长期未控制可导致关节软骨损伤,增加骨关节炎风险。
5、手指关节手指小关节痛风相对少见,多发生于长期未治疗的慢性痛风患者。表现为指节梭形肿胀、压痛,皮肤呈暗红色。晨起时关节僵硬感明显。痛风石可导致关节畸形,影响手指精细动作。需与类风湿关节炎鉴别。
痛风患者需长期控制血尿酸水平,避免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浓肉汤等。每日饮水应超过2000毫升促进尿酸排泄。急性期应卧床休息,抬高患肢。慢性期可进行低强度有氧运动维持关节功能。定期监测血尿酸,遵医嘱使用降尿酸药物,不可自行调整药量。出现关节不适时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导致关节不可逆损伤。
痛风首次发作多始于大脚趾关节,典型表现为夜间突发单侧第一跖趾关节红肿热痛。疼痛部位还可能累及足背、踝关节或足弓,主要与尿酸结晶沉积、局部炎症反应等因素相关。
1、大脚趾关节:
约70%痛风患者首次发作位于第一跖趾关节。该部位温度较低且易受外力摩擦,尿酸钠结晶更易沉积。急性期关节会出现刀割样疼痛,皮肤发亮呈暗红色,常于饮酒或高嘌呤饮食后夜间发作。
2、足背部:
足背小关节因血液循环较差,可能成为尿酸沉积的次要靶点。发作时可见局部肿胀如穿鞋困难,疼痛程度较大脚趾稍轻,但可能伴随足背皮肤紧绷感。
3、踝关节:
踝部痛风约占初发案例的15%。由于关节腔空间较大,疼痛程度相对缓和,但会显著影响行走功能。发作时踝关节活动受限,可能误诊为扭伤。
4、足弓区域:
足底筋膜附着点处可能发生尿酸盐沉积,表现为足心灼痛或踩踏痛。此类发作常与长期未控制的痛风石形成有关,需通过影像学检查鉴别跖筋膜炎。
5、多关节蔓延:
反复发作可能向上累及膝关节或手指关节。慢性痛风患者可能出现耳轮、肘部等部位痛风石,此时血尿酸水平多持续高于540微摩尔每升。
痛风急性期需抬高患肢并冰敷,每日饮水量应达2000毫升以上促进尿酸排泄。长期管理需限制动物内脏、海鲜等高嘌呤食物,增加低脂乳制品摄入。肥胖患者建议每周进行150分钟游泳、骑自行车等低冲击运动,体重每减轻5公斤可使血尿酸下降约60微摩尔每升。发作频繁或血尿酸持续超标者需在风湿免疫科指导下进行降尿酸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