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炎在中医理论中被称为“胆胀”或“胆腑痛”,属于“胁痛”“黄疸”等范畴。中医认为胆囊炎多与肝胆湿热、气滞血瘀、脾胃虚弱等因素有关,治疗上以疏肝利胆、清热化湿、活血化瘀为主。
1、肝胆湿热:肝胆湿热是胆囊炎的常见病因,多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或情志不畅导致。患者常表现为右胁胀痛、口苦咽干、恶心呕吐、小便黄赤等症状。治疗以清热利湿为主,常用方剂如龙胆泻肝汤,配合针灸疗法,取穴太冲、阳陵泉等。
2、气滞血瘀:气滞血瘀型胆囊炎多因情志抑郁、气机不畅所致。症状包括胁肋刺痛、痛有定处、舌质紫暗等。治疗以行气活血为主,常用方剂如血府逐瘀汤,同时可配合艾灸疗法,取穴期门、膈俞等。
3、脾胃虚弱:脾胃虚弱型胆囊炎多因长期饮食不规律或体质虚弱引起。患者常表现为胁肋隐痛、食欲不振、疲倦乏力等症状。治疗以健脾益气为主,常用方剂如香砂六君子汤,配合饮食调理,如多食山药、莲子等健脾食物。
4、外感湿热:外感湿热是胆囊炎的急性发作期常见病因,多因外感湿热邪气侵袭肝胆所致。患者常表现为发热、右胁剧痛、黄疸等症状。治疗以清热解毒为主,常用方剂如茵陈蒿汤,配合拔罐疗法,取穴肝俞、胆俞等。
5、情志失调:情志失调是胆囊炎的重要诱因,长期情绪波动可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胆腑功能。患者常表现为胁肋胀痛、情绪烦躁、失眠多梦等症状。治疗以疏肝解郁为主,常用方剂如柴胡疏肝散,配合心理疏导,保持情绪稳定。
日常饮食应避免油腻、辛辣食物,多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南瓜等。适当运动有助于促进气血运行,如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健身方法。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有助于预防胆囊炎的发生。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建议及时就医,结合中西医治疗。
白内障手术主要分为两种常见类型: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和人工晶体植入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通过超声波将混浊的晶状体乳化并吸除,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人工晶体植入术则是在摘除混浊晶状体后,植入人工晶体以恢复视力。这两种手术均可在局部麻醉下完成,手术时间短,术后视力改善显著。
1、超声乳化: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利用超声波将混浊的晶状体乳化并吸除,适用于大多数白内障患者。手术在显微镜下进行,通过微小切口完成,术后恢复快,视力提升明显。患者需在术后遵医嘱使用抗生素眼药水,避免感染。
2、人工晶体:人工晶体植入术是在摘除混浊晶状体后,植入人工晶体以恢复视力。人工晶体有多种类型,包括单焦点、多焦点和散光矫正型,医生会根据患者需求选择合适的晶体。术后需定期复查,确保晶体位置正常,视力稳定。
3、手术准备:术前需进行详细眼部检查,包括视力、眼压和角膜曲率测量,评估手术可行性。患者需告知医生全身疾病史和用药情况,术前停用抗凝药物,减少术中出血风险。手术当天需保持眼部清洁,避免化妆。
4、术后护理:术后需避免揉眼、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防止眼压升高。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和抗炎眼药水,预防感染和炎症。术后初期可能出现轻微不适,如异物感或视力模糊,通常随时间缓解。
5、并发症处理:术后可能出现感染、眼压升高或人工晶体移位等并发症。感染需立即就医,使用强效抗生素治疗。眼压升高可通过药物或手术降低。人工晶体移位需重新调整位置,必要时更换晶体。
白内障手术后,患者需注意饮食均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A、C和E的食物,如胡萝卜、橙子和坚果,促进眼部健康。适量进行户外活动,避免长时间用眼,保持眼部卫生,定期复查,确保视力长期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