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脉性肝硬化是一种以门静脉高压和肝小叶结构破坏为特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主要表现为肝功能减退、门静脉高压症、肝脏质地变硬及假小叶形成。其特点主要有门静脉高压、肝功能异常、脾脏肿大、腹水形成、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1、门静脉高压门脉性肝硬化时,肝脏结构破坏导致门静脉血流受阻,压力持续升高。门静脉高压可引发侧支循环开放,表现为脐周静脉曲张、腹壁静脉曲张等。长期高压状态还会导致脾脏淤血肿大,进一步加重血小板减少等并发症。门静脉压力测定是诊断的重要依据,数值超过一定阈值具有临床意义。
2、肝功能异常肝细胞广泛坏死和再生结节形成导致肝脏代谢功能下降。患者可出现血清白蛋白降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胆红素升高等生化指标异常。晚期可能出现肝性脑病、黄疸等严重并发症。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常用于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3、脾脏肿大门静脉高压导致脾脏长期淤血,引发脾脏纤维组织增生和体积增大。脾功能亢进可表现为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贫血。严重脾肿大可能压迫邻近器官,部分患者需考虑脾切除手术。脾脏大小可通过影像学检查进行评估。
4、腹水形成门静脉高压和低蛋白血症共同导致腹腔内液体渗出。腹水多为漏出液,严重时可出现腹部膨隆、移动性浊音阳性。顽固性腹水可能需要腹腔穿刺放液或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治疗。限制钠盐摄入和利尿剂是基础治疗手段。
5、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门静脉高压时,食管胃底静脉作为侧支循环代偿性扩张。曲张静脉破裂是致命性并发症,表现为呕血或黑便。内镜检查是诊断金标准,必要时可行套扎或硬化剂治疗。预防性使用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可降低出血风险。
门脉性肝硬化患者需严格戒酒,避免使用肝毒性药物。饮食应以高热量、优质蛋白、丰富维生素为主,限制钠盐摄入。适量补充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K有助于改善营养状态。定期监测肝功能、血常规和腹部超声,及时发现并发症。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适当进行低强度运动。出现呕血、意识障碍等紧急情况需立即就医。心理疏导和家庭支持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积极作用。
门脉性肝硬化即肝硬化代偿期,临床表现主要有乏力腹胀、食欲减退、肝掌蜘蛛痣、腹水形成、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门脉性肝硬化多由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等长期损害肝细胞导致,需结合肝功能检查及影像学确诊。
一、乏力腹胀早期患者常出现不明原因疲劳感,活动后加重,伴随持续性腹部胀满感。这与肝脏合成功能下降导致能量代谢障碍有关,同时门静脉高压引发胃肠淤血影响消化吸收。建议调整饮食结构,采用少食多餐模式,限制高脂食物摄入。
二、食欲减退进行性食欲下降伴体重减轻是典型表现,严重者可出现厌油腻症状。由于肝脏胆汁分泌减少影响脂肪乳化,同时门脉高压导致胃肠黏膜水肿。可适量补充维生素B族改善代谢,必要时通过静脉营养支持。
三、肝掌蜘蛛痣手掌大小鱼际肌处出现红斑,皮肤表面呈现放射状毛细血管扩张。这是肝脏雌激素灭活能力降低引起的特征性改变,常见于前胸及上肢皮肤。此类体征通常无须特殊处理,随肝功能改善可能减轻。
四、腹水形成中晚期患者出现腹部膨隆,叩诊呈移动性浊音。门脉高压合并低蛋白血症导致液体渗入腹腔,可能伴随下肢水肿。需限制钠盐摄入,临床常用螺内酯联合呋塞米进行利尿治疗,严重者需腹腔穿刺放液。
五、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门脉高压侧支循环开放引发食管下端静脉丛扩张,胃镜检查可见迂曲静脉隆起。这是消化道大出血的高危因素,急性出血可静脉滴注生长抑素,必要时行内镜下套扎或TIPS手术干预。
门脉性肝硬化患者需严格戒酒并避免肝毒性药物,每日蛋白质摄入控制在每公斤体重1-1.2克为宜。推荐选择易消化的鱼类、蛋清等优质蛋白,合并肝性脑病时应限制蛋白摄入。定期监测血氨、凝血功能等指标,出现意识改变或呕血需立即就医。适当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有助于改善循环,但应避免增加腹压的剧烈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