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腱是连接肌肉与骨骼的致密结缔组织,主要分布在四肢关节周围及躯干活动部位,具有传导肌肉收缩力、维持关节稳定的功能。
1、四肢肌腱:
上肢肌腱集中在肩关节如冈上肌腱、肘关节肱二头肌腱及腕指关节屈指肌腱。下肢肌腱多见于膝关节髌腱、踝关节跟腱等负重部位,其中跟腱是人体最粗大的肌腱。
2、躯干肌腱:
脊柱周围分布多组深层肌腱,如竖脊肌腱群维持躯干直立;胸腹部有腹直肌腱划参与呼吸运动。这些肌腱呈层状排列,协同完成躯干旋转、屈伸等动作。
3、手部精细肌腱:
手掌侧有屈肌腱鞘包裹的指浅屈肌腱和指深屈肌腱,背侧存在伸指肌腱。拇指独特的大鱼际肌腱群实现对掌功能,这类肌腱表面多有滑膜鞘减少摩擦。
4、足部承重肌腱:
足底腱膜从跟骨延伸至跖骨头,形成拱形支撑结构;胫骨后肌腱穿过内踝维持足弓。长期负重易使这些肌腱发生劳损,需特别注意保护。
5、特殊部位肌腱:
眼球外肌肌腱控制眼球运动,声带肌腱参与发声。这些特殊肌腱具有独特的显微结构,如声带肌腱含有弹性纤维以适应高频振动。
日常可通过游泳、瑜伽等低冲击运动增强肌腱柔韧性,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柑橘类水果及胶原蛋白前体物质促进肌腱修复。运动前充分热身,避免突然发力造成肌腱撕裂,中老年人建议定期进行肌腱超声检查评估退变情况。
女性肾虚腰疼通常表现为腰部两侧或脊柱旁区域的隐痛或酸痛,疼痛位置主要集中在肾区肋骨下缘至髂嵴之间的区域。肾虚腰疼可能与先天不足、久病体虚、劳累过度等因素有关,需结合具体症状判断。
肾虚腰疼的典型位置在腰部脊柱两侧,对应解剖学上的肾区投影范围。疼痛多为持续性钝痛,劳累后加重,休息可缓解,常伴随腰膝酸软、乏力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放射至下腹部或骶尾部,但核心疼痛区域仍以肾区为主。中医理论中肾虚分为肾阴虚和肾阳虚,两者疼痛位置相似但伴随症状不同。肾阴虚者多见腰疼伴五心烦热、盗汗;肾阳虚者多见腰疼伴畏寒肢冷、夜尿频多。
需注意与腰椎疾病、妇科疾病引起的腰疼鉴别。腰椎病变疼痛多集中在脊柱正中,活动受限明显;妇科疾病如盆腔炎多表现为下腹部坠痛伴腰骶部酸胀。肾结石引起的腰痛多为突发性绞痛,位置偏侧且程度剧烈。长期伏案工作导致的腰肌劳损,疼痛范围较广且与体位变化相关。若疼痛持续不缓解或出现血尿、发热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日常应注意腰部保暖,避免久坐久站,可适度进行八段锦、太极拳等舒缓运动。饮食可适量食用黑芝麻、核桃、山药等补肾食材,忌生冷辛辣。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必要时可在中医师指导下服用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等中成药调理。若疼痛伴随下肢麻木、排尿异常等症状,需排除泌尿系统或脊柱器质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