疤痕体质可能由遗传因素、皮肤损伤深度、炎症反应异常、胶原代谢失衡等原因引起。
1、遗传因素部分患者存在家族遗传倾向,基因缺陷导致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建议避免非必要创伤性操作,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硅酮凝胶、糖皮质激素软膏、干扰素凝胶等药物辅助治疗。
2、皮肤损伤深度真皮层受损会激活异常修复机制。日常应预防皮肤破损,伤口出现后及时消毒处理,医生可能建议使用积雪苷霜、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复方肝素钠尿囊素凝胶等改善瘢痕。
3、炎症反应异常伤口局部免疫应答过度导致促纤维化因子持续释放。需控制创面感染,针对病理性瘢痕可采用压力疗法、激光治疗或注射曲安奈德、氟尿嘧啶、博来霉素等药物。
4、胶原代谢失衡胶原合成与降解比例失调形成增生性瘢痕。合并瘢痕疙瘩时需综合治疗,可能联合手术切除与放射治疗,术后使用抗瘢痕药物如丝裂霉素C、透明质酸酶、维A酸乳膏。
疤痕体质者应避免搔抓皮肤,外伤后尽早规范处理创面,瘢痕增生期减少紫外线照射,定期至皮肤科或整形科随访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