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主要由高温环境、剧烈运动、高湿环境、个体因素和药物影响五类因素引起。
1. 高温环境:长时间暴露在超过35摄氏度的环境中,人体散热机制失衡,汗液蒸发受阻导致核心体温升高。建议避免正午外出,选择阴凉通风处活动。
2. 剧烈运动:高强度体力活动产热超过散热能力,常见于运动员或户外劳动者。运动时应每15分钟补充150毫升含电解质饮料,穿戴透气衣物。
3. 高湿环境:湿度超过60%时汗液难以蒸发,常见于雨季或密闭空间。使用除湿机保持环境湿度在40%-50%,可配合冷毛巾擦拭皮肤辅助散热。
4. 个体因素:老年人、儿童、慢性病患者及肥胖人群体温调节能力较弱。糖尿病患者需特别注意,高血糖会加速脱水,建议定期监测血糖和尿量。
5. 药物影响:利尿剂、抗组胺药等可能抑制排汗或加速脱水。服用β受体阻滞剂者需警惕,该药会减弱心血管系统对高温的代偿反应。
出现头晕恶心等先兆症状应立即转移到阴凉处,解开衣物并用湿毛巾冷敷大动脉处,及时补充含盐饮品,严重者需静脉补液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