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可通过健康生活方式、疫苗接种、定期筛查、避免致癌物暴露、控制慢性炎症等方式预防。癌症的发生与遗传、环境、生活习惯等多因素相关,针对性干预有助于降低发病概率。
1、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均衡饮食有助于预防癌症,建议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优质蛋白摄入,减少加工肉类、高盐高糖食品。规律运动可降低乳腺癌、结肠癌等风险,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戒烟限酒能显著减少肺癌、肝癌等发生概率,烟草和酒精均为明确致癌物。
2、疫苗接种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可预防原发性肝癌,该疫苗需按0-1-6月程序完成三针接种。人乳头瘤病毒疫苗能预防宫颈癌、口咽癌等HPV相关癌症,建议适龄人群在医生指导下接种。疫苗接种需在未感染相应病毒前完成,才能获得最佳保护效果。
3、定期筛查肺癌高危人群建议每年进行低剂量螺旋CT检查,可早期发现肺部结节。胃肠镜检查能有效筛查消化道肿瘤,40岁以上人群应定期检查。乳腺癌筛查推荐乳腺超声结合钼靶检查,具体频率需根据个体风险确定。癌症筛查可发现癌前病变和早期肿瘤,显著提高治愈率。
4、避免致癌物减少职业暴露于石棉、苯等化学致癌物,工作中需做好防护措施。避免过度日晒和使用人工晒黑设备,紫外线是皮肤癌明确危险因素。注意食品安全,避免摄入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室内注意通风,降低氡气等放射性物质积聚风险。
5、控制慢性炎症及时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可降低胃癌风险,常用药物包括奥美拉唑肠溶胶囊、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片等。控制慢性乙型、丙型肝炎能预防肝硬化癌变,需定期监测肝功能。长期口腔炎症可能增加口腔癌风险,应保持口腔卫生并治疗牙周疾病。
预防癌症需长期坚持健康习惯,建议制定个性化防癌计划。保持理想体重,BMI控制在18.5-24之间。管理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这些疾病可能增加特定癌症风险。注意心理健康,长期压力可能影响免疫功能。出现不明原因体重下降、持续疼痛、异常出血等症状时及时就医检查。癌症预防效果具有累积性,越早开始健康干预获益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