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可通过生活干预、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治疗。中耳炎通常由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过敏反应、免疫系统异常等原因引起。
1、生活干预保持耳道干燥清洁,避免耳道进水,防止感染加重。调整饮食结构,减少辛辣刺激性食物摄入,增加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水果,有助于增强免疫力。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疲劳,减少上呼吸道感染概率。
2、物理治疗采用局部热敷缓解耳部疼痛,使用温热毛巾敷于患侧,每次持续10-15分钟。进行咽鼓管吹张训练,帮助改善咽鼓管通气。遵医嘱进行耳部按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
3、药物治疗细菌性中耳炎可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等抗生素。疼痛明显时可使用布洛芬混悬液缓解症状。过敏性中耳炎需配合氯雷他定糖浆等抗组胺药物。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进行局部抗感染治疗。鼻塞严重时可短期使用盐酸羟甲唑啉鼻喷雾剂改善通气。
4、鼓膜穿刺对于中耳积液持续不消退的情况,需进行鼓膜穿刺抽液治疗。该操作可迅速缓解耳闷胀感,改善听力下降。穿刺获取的分泌物可送检明确病原体,指导后续用药。术后需保持耳道干燥,避免剧烈运动。
5、鼓室置管反复发作的慢性中耳炎可考虑鼓室置管术,通过放置通气管维持中耳通气。手术能有效预防积液复发,改善儿童听力发育。术后需定期复查,观察通气管位置及功能。避免游泳等可能导致耳道进水活动,防止继发感染。
中耳炎患者日常应注意预防感冒,避免用力擤鼻。保持居住环境通风干燥,减少接触过敏原。出现耳痛、听力下降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使用滴耳药物。儿童患者家长需密切观察症状变化,按医嘱完成全程治疗,防止转为慢性中耳炎。恢复期间避免乘坐飞机或潜水,防止气压变化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