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是由疟原虫感染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典型症状包括周期性发热、寒战、头痛、肌肉酸痛等。治疗方式有抗疟药物治疗、对症支持治疗、重症监护治疗、预防性用药、灭蚊防蚊等。疟疾可能由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三日疟原虫等病原体引起,需根据病原体类型选择针对性治疗方案。
1、周期性发热疟疾最显著的症状是周期性发热,发热间隔时间与疟原虫种类有关。间日疟和卵形疟通常每48小时发热一次,三日疟每72小时发热一次,恶性疟发热周期不规则。发热前常伴有寒战,体温可迅速升至40摄氏度以上,随后大量出汗体温下降。发热周期性与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发育并破裂的过程相关,破裂时释放的代谢产物刺激机体产生发热反应。
2、寒战头痛疟疾发作初期会出现明显寒战,患者感觉寒冷甚至全身颤抖,持续1-2小时后进入高热期。头痛多为持续性胀痛,程度较剧烈,常伴有全身肌肉酸痛、关节疼痛等不适。这些症状与疟原虫代谢产物及炎症介质刺激有关,严重时可出现恶心呕吐、乏力倦怠等全身中毒症状。
3、贫血表现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繁殖会导致红细胞大量破坏,引起溶血性贫血。患者可出现面色苍白、乏力、心悸等贫血症状,严重时出现黄疸。慢性疟疾患者可能出现脾脏肿大,脾功能亢进会进一步加重贫血程度。恶性疟疾可能引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导致更严重的出血倾向。
4、重症表现恶性疟疾可能发展为脑型疟疾,出现意识障碍、抽搐、昏迷等神经系统症状。其他严重并发症包括急性肾衰竭、代谢性酸中毒、低血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儿童患者更容易出现重症疟疾,表现为持续高热、惊厥、严重贫血、低血压等危险症状。
5、消化系统症状疟疾常伴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肝脾肿大较为常见,体检可触及肿大的肝脏和脾脏。部分患者会出现肝功能异常,表现为转氨酶升高、轻度黄疸等。这些症状与疟原虫在肝脏中的繁殖及全身炎症反应有关。
疟疾患者应注意休息,保持充足水分摄入,进食易消化、高蛋白和富含铁质的食物帮助恢复。在高疟区应做好防蚊措施,使用蚊帐、驱蚊剂等,旅行前可咨询医生进行预防性用药。出现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确诊后严格按医嘱完成全程抗疟治疗,避免复发和耐药性产生。治愈后仍需注意预防再次感染,免疫力会随时间逐渐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