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胎蛋白偏高可能由生理性因素、肝炎、肝硬化、肝癌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定期监测、抗病毒治疗、手术切除、靶向治疗等方式干预。
1、生理性因素妊娠期或新生儿可能出现暂时性升高,无须特殊治疗,建议每3个月复查一次甲胎蛋白水平。
2、肝炎活动病毒性肝炎可能导致肝细胞损伤修复,与乙肝病毒复制活跃度相关,常伴随乏力、黄疸。可遵医嘱使用恩替卡韦、替诺福韦、干扰素进行抗病毒治疗。
3、肝硬化肝脏纤维化再生结节形成有关,通常合并腹水、脾肿大。需采用复方甘草酸苷、水飞蓟宾保护肝细胞,严重时考虑肝移植手术。
4、肝癌肝细胞恶性增殖直接分泌甲胎蛋白,多伴有消瘦、肝区疼痛。确诊后需评估手术切除可行性,或选择仑伐替尼、索拉非尼等靶向药物。
日常需戒酒并避免肝毒性药物,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B族,肝硬化患者应每6个月进行肝脏超声和肿瘤标志物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