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起血泡可能由负压过大、皮肤敏感、操作不当、凝血功能障碍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压力、局部消毒、药物涂抹、就医处理等方式改善。
1、负压过大拔罐时负压过高会导致毛细血管破裂,形成血泡。治疗需立即停止操作,用无菌针挑破血泡后涂抹碘伏消毒,避免感染。
2、皮肤敏感皮肤角质层薄或敏感者易出现血泡。建议选择小号罐具缩短留罐时间,破损处可外用红霉素软膏、莫匹罗星软膏等抗生素药膏预防感染。
3、操作不当罐体温度过高或移动罐体时摩擦皮肤会导致血泡。处理时需清洁创面,可遵医嘱使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促进愈合。
4、凝血异常血小板减少或服用抗凝药物者易出血泡,可能与血友病、肝硬化等疾病有关,常伴随瘀斑、鼻出血等症状。需及时就医检测凝血功能,必要时输注凝血因子。
拔罐后出现血泡应保持创面干燥,避免抓挠,饮食宜清淡富含优质蛋白和维生素C促进修复,若血泡超过指甲盖大小或伴发热需急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