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过敏的发生与体质、外邪侵袭及脏腑功能失调有关。过敏可通过调理体质、祛除外邪、调和脏腑功能等方式改善。中医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认为过敏的根本在于体内正气不足,导致外邪乘虚而入。通过辨证施治,中医能够针对不同体质和症状进行个性化调理,从而达到缓解过敏的目的。
1、体质因素:过敏体质多与先天禀赋不足有关,表现为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肺主皮毛,脾主运化,肾主纳气,三脏功能失调易导致外邪侵袭。中医建议通过饮食调理,如食用山药、莲子、薏米等健脾益肺的食物,同时配合艾灸、推拿等外治法增强体质。
2、外邪侵袭:风、寒、湿、热等外邪是诱发过敏的常见因素。风邪易导致皮肤瘙痒,寒邪易引发鼻塞流涕,湿邪易引起湿疹,热邪易导致红肿热痛。中医治疗常用祛风散寒、清热利湿的方法,如使用防风、荆芥、黄芩等中药,配合拔罐、刮痧等外治法祛除外邪。
3、脏腑失调:肺脾肾功能失调是过敏的核心病机。肺气不足易导致呼吸道过敏,脾虚湿盛易引发皮肤过敏,肾气不足易导致全身性过敏。中医治疗注重调和脏腑功能,常用补肺健脾、温肾固表的中药,如黄芪、白术、熟地黄等,同时配合针灸、穴位按摩等疗法。
4、情志因素:情志不畅也是诱发过敏的重要因素。长期焦虑、抑郁易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肺脾肾功能。中医建议通过调节情志,如练习太极拳、八段锦等舒缓情绪的运动,同时服用疏肝理气的中药,如柴胡、香附、郁金等。
5、饮食不当:饮食不节易损伤脾胃,导致湿邪内生,进而诱发过敏。中医建议避免食用生冷、辛辣、油腻食物,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南瓜汤、白萝卜等,同时配合食疗方,如百合银耳汤、红枣枸杞茶等,以健脾祛湿。
中医强调饮食与运动在过敏防治中的重要性。建议日常饮食以清淡为主,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柑橘、猕猴桃等,增强免疫力。适量运动如散步、瑜伽等有助于调节气血,改善体质。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有助于提高正气,减少过敏发作。
高血压在中医理论中属于眩晕、头痛、肝阳上亢等范畴,主要与肝、肾、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可分为肝阳上亢、痰湿中阻、肝肾阴虚、气血两虚等证型。中医治疗强调辨证施治,通过中药、针灸、推拿等方式调理气血阴阳平衡。
1、肝阳上亢肝阳上亢型高血压表现为头晕目眩、面红耳赤、烦躁易怒。中医认为长期情绪不畅或肝肾阴亏导致肝阳偏亢,气血上冲。常用天麻钩藤饮加减,药物包含天麻、钩藤、石决明等平肝潜阳成分。配合太冲穴、风池穴针灸可辅助降压。日常需避免熬夜及情绪激动。
2、痰湿中阻痰湿内阻型多见头重如裹、胸闷呕恶,与脾失健运、水湿停聚相关。方选半夏白术天麻汤,含半夏、白术、茯苓等化痰健脾药。足三里、丰隆穴针灸可健脾祛湿。饮食需减少肥甘厚味,适当增加陈皮、薏苡仁等食材。
3、肝肾阴虚肝肾阴虚证候见耳鸣腰酸、五心烦热,因精血不足导致虚阳浮动。常用杞菊地黄丸滋养肝肾,含熟地黄、山茱萸、枸杞等。三阴交、涌泉穴针灸可滋阴降火。需节制房事,避免过度劳累伤阴。
4、气血两虚气血不足型表现为眩晕乏力、面色苍白,多因脾胃虚弱或久病耗伤。归脾汤加减含黄芪、党参、当归等补益气血药物。艾灸气海、关元穴可温补元气。宜食用山药、红枣等补脾食材,避免生冷饮食。
5、瘀血阻络瘀血内停型见头痛如刺、舌质紫暗,与气血瘀滞相关。血府逐瘀汤含桃仁、红花、川芎等活血药。刺络放血或膈俞穴针刺可改善血瘀。适当运动促进气血运行,但需避免剧烈活动。
中医调理高血压需长期坚持,结合体质辨证选择药膳,如肝阳上亢者可饮菊花决明子茶,痰湿型适合山楂薏米粥。八段锦、太极拳等舒缓运动有助于气血调和。定期监测血压,中西医疗法协同效果更佳,症状加重时须及时就医调整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