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受伤后出血主要通过血管收缩、血小板聚集、凝血系统激活和纤维蛋白形成等生理过程实现止血。
当皮肤或组织受损时,受损血管会立即发生反射性收缩,减少局部血流。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缩血管物质如内皮素和血栓素A2参与这一过程。血管收缩可暂时减缓出血,为后续止血机制争取时间。随后血小板在血管损伤处黏附并激活,释放二磷酸腺苷和血栓素A2等物质,促使更多血小板聚集形成血小板栓。血小板聚集过程中形态发生改变,伸出伪足相互连接。
凝血系统通过内源性和外源性途径被激活。组织因子暴露启动外源性途径,而胶原暴露激活内源性途径。两种途径最终激活凝血酶原形成凝血酶,凝血酶将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纤维蛋白交织成网,网罗血细胞形成稳固的血凝块。同时抗凝系统和纤溶系统被适度激活,防止血栓过度形成。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逐渐溶解血凝块,为组织修复创造条件。
受伤后应注意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剧烈运动导致伤口裂开。可适当抬高患肢减少局部充血,避免摄入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如大蒜、生姜等。均衡饮食有助于伤口愈合,可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C。如出血持续超过10分钟或伤口较深,应及时就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