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侧肾萎缩可能由肾动脉狭窄、慢性肾盂肾炎、先天性肾发育不良、肾结核、肾结石梗阻等原因引起。单侧肾萎缩通常表现为患侧腰部隐痛、排尿异常或血压升高,需通过影像学检查确诊。
1、肾动脉狭窄肾动脉狭窄导致肾脏血流减少,长期缺血会引起肾单位萎缩。常见于动脉粥样硬化或纤维肌性发育不良患者,可能伴随顽固性高血压。治疗需通过血管造影确诊,轻度狭窄可用阿托伐他汀钙片控制血脂,重度需行血管成形术。日常需低盐饮食并监测血压变化。
2、慢性肾盂肾炎反复尿路感染引发肾间质纤维化,多见于存在膀胱输尿管反流或尿路梗阻者。典型症状包括反复低热、尿频尿急,尿常规可见白细胞管型。治疗需根据药敏试验选用左氧氟沙星片或头孢克肟分散片,同时纠正原发梗阻因素。建议每日饮水超过2000毫升预防复发。
3、先天性肾发育不良胚胎期输尿管芽分支异常导致肾脏体积缩小,常合并对侧肾代偿性肥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部分儿童可能出现生长迟缓。超声检查可见肾脏形态异常但结构完整,无须特殊治疗,但需定期监测肾功能。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如布洛芬缓释胶囊。
4、肾结核结核分枝杆菌破坏肾实质形成瘢痕挛缩,多继发于肺结核。特征性表现为无菌性脓尿和夜尿增多,CT可见肾盏虫蚀样改变。需联合使用异烟肼片、利福平胶囊抗结核治疗至少6个月。治疗期间每月复查肝肾功能,补充维生素B6片预防神经炎。
5、肾结石梗阻长期尿路梗阻引发肾积水后萎缩,常见于鹿角形结石或输尿管狭窄。急性期出现肾绞痛伴血尿,B超显示肾盂分离。小于6毫米结石可服用排石颗粒促进排出,顽固性结石需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后限制高嘌呤饮食,每年复查泌尿系超声。
单侧肾萎缩患者应保持每日1500-2000毫升饮水量,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剩余肾脏损伤。低蛋白饮食减轻肾脏负担,优先选择鸡蛋、鱼肉等优质蛋白。每月监测血压和尿常规,每半年进行肾功能和肾脏超声检查。出现水肿或尿量骤减需立即就医,禁用非甾体抗炎药以免加重肾功能损害。
双肾萎缩不一定是尿毒症,但可能是尿毒症的病因之一。双肾萎缩通常由慢性肾脏病、肾动脉狭窄、先天性肾发育不良等因素引起,而尿毒症是慢性肾衰竭的终末期表现。若双肾萎缩导致肾功能严重受损,可能进展为尿毒症。
双肾萎缩指肾脏体积缩小,常见于长期慢性肾脏病或肾缺血。早期可能仅表现为血肌酐轻度升高或夜尿增多,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贫血、高血压等症状。此时通过控制血压、限制蛋白摄入等措施,可延缓肾功能恶化。若未及时干预,肾小球滤过率持续下降至终末期,则可能发展为尿毒症,需依赖透析或肾移植维持生命。
尿毒症是多种肾脏疾病的最终转归,除双肾萎缩外,糖尿病肾病、多囊肾等也可导致。其典型症状包括恶心呕吐、皮肤瘙痒、意识障碍等,需通过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或肾移植治疗。但双肾萎缩患者若肾功能代偿良好,未达到尿毒症诊断标准,则不属于尿毒症。
建议双肾萎缩患者定期监测肾功能指标,如血肌酐、尿素氮等,并严格控制血压和血糖。饮食上需限制高钾、高磷食物摄入,避免加重肾脏负担。若出现水肿、乏力等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评估是否需肾脏替代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