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一项新研究显示,保持夜里起床小便的习惯有助于降低患膀胱癌的风险。
这份由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科学家完成的报告刊登在新一期《国际癌症杂志》上。科研人员在对884名近期被诊断出患膀胱癌的病人进行跟踪调查后发现,平时每天喝1.4升水,在夜里至少小便两次的人,他们患膀胱癌的几率要比每天喝水不足0.4升并且夜里不起床小便的人低80%。
报告说,在吸烟者中,夜里不小便的人要比非吸烟者患膀胱癌的风险高7倍,但如果吸烟者有夜里小便习惯的话,他们患膀胱癌的风险可降低一半。报告指出,憋尿可增加尿中致癌物质对膀胱的作用时间
低级别膀胱癌通常需要灌注治疗6-8次,具体次数与肿瘤分期、药物反应、复发风险、患者耐受性及医生评估等因素有关。
低级别膀胱癌属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灌注治疗是术后防止复发的重要手段。卡介苗、表柔比星、吡柔比星等药物常用于膀胱灌注,通过局部作用杀灭残留肿瘤细胞。首次灌注一般在术后1周内开始,每周1次连续6周,后续可能调整为每月1次维持治疗。治疗过程中需定期进行膀胱镜复查,若出现血尿、尿频尿痛等不良反应需及时调整方案。
部分患者可能因药物敏感或肿瘤特性需要增加灌注次数至10次以上,少数对治疗反应良好者可能减少至4-5次。高龄患者或合并肾功能不全时,医生可能酌情降低药物浓度并延长间隔周期。存在原位癌、多发性肿瘤等高危因素时,维持灌注周期可能延长至1-3年。
膀胱灌注期间应保持每日饮水2000毫升以上,避免辛辣刺激食物,灌注前4小时限制饮水。治疗后需定时排尿以减少药物滞留,出现持续膀胱刺激症状时可遵医嘱使用索利那新、托特罗定等缓解症状。建议治疗后每3个月复查尿脱落细胞学检查,术后1年内每半年进行膀胱镜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