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热休克蛋白靶向治疗,针对肺癌热休克蛋白靶向治疗这个问题做如下介绍:
热休克蛋白(HSP)是生物细胞在受到各种理化因子刺激下产生的一类高度保守的蛋白质。Seiwert等研究发现,和正常组织相比,HSP在小细胞和非小细胞肺癌中表达增高。以热休克蛋白为靶点的药物治疗正在进行临床研究,初步研究表明在抑制肺癌细胞的增殖方面发挥了很好的疗效。更重要的研究发现在肿瘤形成过程中,异常的细胞分裂以及基因组的频繁随机突变而累积了一系列肿瘤特异的小分子多肽,在肿瘤细胞中HSP能结合这些多肽而且具有免疫原性。Wang等利用HSP110与人黑色素瘤相关抗原 gp 100形成热稳定的伴侣蛋白作为黑色素瘤多肽疫苗,免疫小鼠可有效诱导IFN-γ的产生和抗原特异性CTL应答,对野生型B16肿瘤细胞的攻击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欢迎点击访问飞华健康网肺癌专题:http://www.fh21.com.cn/zhongliu/fa/
肺癌生物靶向治疗是指通过特异性作用于肿瘤细胞的分子靶点,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的精准治疗方法。主要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重排、ROS1融合基因等特定基因突变类型。
1、作用机制生物靶向药物通过识别肿瘤细胞特有的蛋白或基因异常发挥作用。例如EGFR-TKI类药物可竞争性结合突变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阻断下游信号通路传导,导致肿瘤细胞凋亡。这类治疗具有高度特异性,对正常细胞损伤较小。
2、适用人群需通过基因检测确认存在特定驱动基因突变。常见敏感人群包括非小细胞肺癌中的EGFR外显子19缺失突变、L858R突变患者,以及ALK/ROS1融合基因阳性患者。亚洲非吸烟女性腺癌中EGFR突变概率较高。
3、药物类型临床常用药物包括吉非替尼片、埃克替尼胶囊等EGFR-TKI类药物,克唑替尼胶囊等ALK抑制剂。近年来第三代奥希替尼片等新药可克服部分耐药突变。药物选择需根据基因检测结果和既往治疗史决定。
4、治疗优势相比传统化疗,靶向治疗客观缓解率显著提高,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可延长数月到数年。治疗相关不良反应较轻,常见痤疮样皮疹、腹泻等1-2级毒性,多数患者可耐受。部分患者可实现长期带瘤生存。
5、耐药管理靶向治疗平均10-14个月可能出现获得性耐药。耐药机制包括T790M等二次突变、旁路激活等。可通过液体活检动态监测基因变化,耐药后可采用新一代靶向药物或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
接受生物靶向治疗期间需定期复查胸部CT和肿瘤标志物,出现新发骨痛或头痛时应警惕转移。保持均衡饮食有助于维持体能,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可改善治疗耐受性。避免食用西柚等影响药物代谢的食物,严格遵医嘱处理药物相关皮疹等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