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胆囊癌的治疗,有朋友说可以做一些针刺的疗法,效果不错,请知道的专家帮忙回答一下,可以的话,准备给家里的患者试试。
针刺也是胆囊癌的一种治疗方法,不过相比于手术、放化疗和中药等治疗方法应用还不是特别广泛的,建议根据病人实际情况选用。针刺疗法的方法有:
1)体针:取阳陵泉、足三里、胆囊穴、中脘、丘墟、太冲、胆俞为主穴;痛剧加合谷;高热加曲池;恶心呕吐加内关。用深、强刺激手法,每日1-2次,留针半小时,用电针更佳
2) 耳针:取交感 、神门、肝、胆为主穴;出现休克者取涌泉、足三里、人中、十宣穴;或耳针取皮质下、内分泌、肾上腺等穴。
3)胆囊癌疼痛剧烈者,采用穴位封闭疗法,用维生素b12500毫克、维生素b1100毫克、2%利多卡因3毫升混合,取足三里、阳陵泉穴封闭。
4) 冰蟾皮穴位贴敷:用于止痛。药用鲜蟾皮(摘除时尽量不破坏毒腺)、冰片、大蒜(以独头蒜为佳);方法:大蒜横切,用其截面涂擦痛点及胆俞穴,以蒜汁均匀一层为度,面积直径约5-6厘米。再将冰片研末,均匀地撒在蟾皮表面(每个蟾皮撒冰片1克左右),然后将冰蟾皮外敷于涂有蒜汁的部位,用纱布外敷,胶布固定,日2次。
不管是采取什么治疗方法,都可以考虑中药的辅助治疗,比如人参皂苷Rh2(护命素),可以缓解肿瘤患者的许多症状,如疼痛、厌食、咳喘、出血、腹泻、便秘、麻木、失眠等等,并且阻止癌细胞进一步发展。
针刺镇痛适用于慢性疼痛、术后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骨关节疼痛及痛经等患者。针刺镇痛主要通过调节神经系统、促进内啡肽释放、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等机制发挥作用。
一、慢性疼痛慢性疼痛患者如腰背痛、颈肩痛、纤维肌痛综合征等适合采用针刺镇痛。这类疼痛通常持续超过三个月,常规药物治疗效果有限。针刺可刺激阿片肽类物质分泌,抑制疼痛信号传导。临床常用穴位包括夹脊穴、委中穴等,需由专业医师根据疼痛部位选穴。
二、术后疼痛外科手术后出现切口疼痛、内脏牵涉痛的患者可考虑针刺辅助镇痛。针刺能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降低恶心呕吐等副作用风险。建议在术后24小时内开始治疗,选择合谷穴、足三里等穴位,配合电针增强效果。需注意避开手术切口部位实施针刺。
三、神经病理性疼痛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等神经损伤性疼痛适用针刺治疗。针刺通过调节脊髓背角神经元活性,抑制异常疼痛信号传递。常选取阳陵泉、三阴交等穴位,需持续治疗8-12次方能显现效果。严重病例需结合药物综合干预。
四、骨关节疼痛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引起的关节肿胀疼痛可采用针刺缓解。针刺能减轻局部炎症反应,改善关节活动度。膝关节疼痛多取犊鼻穴、鹤顶穴,配合温针疗法效果更佳。急性发作期应避免直接针刺红肿关节。
五、痛经原发性痛经女性适合在月经来潮前进行预防性针刺治疗。选取关元穴、三阴交等穴位可调节前列腺素水平,缓解子宫平滑肌痉挛。建议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配合腹部热敷效果更好。器质性病变导致的继发性痛经需先治疗原发病。
接受针刺镇痛治疗期间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寒凉刺激。治疗前后不宜空腹或过饱,穿着宽松衣物便于取穴。孕妇、凝血功能障碍者、皮肤感染者及严重心脏病患者需谨慎选择。每次治疗后建议观察30分钟,出现晕针等不适及时告知医师。慢性疼痛患者可学习耳穴压豆等自我保健方法,但需在专业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