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吸收热通常由手术创伤、组织坏死吸收、炎症反应、药物反应、感染等原因引起,可通过物理降温、补液支持、抗感染治疗、药物干预、密切监测等方式缓解。
1、手术创伤手术过程中对组织的切割、牵拉等机械性损伤会导致局部细胞坏死,坏死组织分解后释放致热原进入血液循环,刺激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这类发热多出现在术后24-48小时内,体温一般不超过38.5摄氏度,属于正常生理反应。可通过冰袋冷敷大血管处、温水擦浴等物理方式降温。
2、组织坏死吸收手术中电凝止血形成的凝固性坏死组织,或术后创面渗血形成的血肿,在吸收过程中会释放蛋白质分解产物和炎性介质。这些物质作为外源性致热原作用于下丘脑,导致体温调定点上移。表现为术后3-5天内反复低热,通常无须特殊处理,随着坏死组织完全吸收可自行消退。
3、炎症反应手术创伤激活免疫系统释放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等内源性致热原,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临床可见术后72小时内体温波动在37.5-38摄氏度之间,伴有心率增快、白细胞计数轻度升高等表现。建议增加饮水量促进代谢,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等非甾体抗炎药。
4、药物反应部分麻醉药物如阿托品、琥珀胆碱,或术后使用的抗生素、血制品等可能引发药物热。特点为用药后突然高热但全身中毒症状轻微,血常规检查无感染证据。确诊后需停用可疑药物,更换为对乙酰氨基酚片等安全性更高的退热剂,配合苯海拉明注射液抗过敏治疗。
5、感染手术部位感染、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或肺部感染等病理性因素导致的发热,常表现为术后5-7天体温再度升高超过38.5摄氏度,伴随寒战、切口红肿等局部症状。需进行血培养、影像学检查明确感染灶,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注射用头孢呋辛钠等抗生素,严重者需手术清创。
术后应保持切口干燥清洁,每日测量体温4-6次并记录变化曲线。饮食选择高蛋白易消化的食物如鱼肉、蒸蛋等,避免辛辣刺激。适当进行床上翻身活动促进血液循环,但避免剧烈运动加重组织水肿。若发热持续超过72小时或体温超过39摄氏度,伴有意识改变、呼吸困难等表现,需立即通知医护人员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