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可分为糖尿病前期、糖尿病期和糖尿病并发症期三个阶段,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多饮多尿、体重下降、视力模糊、伤口愈合缓慢、皮肤感染等。糖尿病分期及临床表现与血糖控制情况、病程长短、并发症发展等因素密切相关。
1、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前期也称为糖耐量受损阶段,患者空腹血糖或餐后血糖高于正常值但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此阶段可能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轻微口渴、疲劳感。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如控制饮食、增加运动可延缓或阻止进展为糖尿病。定期监测血糖对早期发现至关重要。
2、糖尿病期糖尿病期分为1型和2型,典型表现为三多一少症状即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下降。1型糖尿病起病急骤,可能出现酮症酸中毒;2型糖尿病起病隐匿,常伴有黑棘皮病等胰岛素抵抗表现。血糖持续升高会导致渗透性利尿、电解质紊乱。此阶段需通过药物治疗配合饮食运动控制血糖。
3、急性并发症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高渗高血糖状态。酮症酸中毒表现为深大呼吸、呼气有烂苹果味、意识障碍;高渗高血糖状态可出现严重脱水、神经系统症状。这两种急症都可能危及生命,需要立即就医治疗。血糖急剧波动时也容易出现低血糖反应。
4、慢性微血管病变长期高血糖会导致微血管病变,表现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可能引起视力下降甚至失明;肾病早期出现微量白蛋白尿,晚期可发展至尿毒症;神经病变常见手足麻木、刺痛感。严格控制血糖可延缓微血管病变进展。
5、慢性大血管病变糖尿病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常见表现为冠心病、脑卒中、外周动脉疾病等。患者可能出现胸闷胸痛、肢体无力、间歇性跛行等症状。除控制血糖外,还需管理血压、血脂等危险因素。定期进行心脑血管评估有助于早期发现病变。
糖尿病患者需要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饮食、规律运动、戒烟限酒等。饮食应以低血糖指数食物为主,控制总热量摄入,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比例。适量有氧运动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同时要定期监测血糖,按时服药,遵医嘱调整治疗方案。出现任何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时机。良好的自我管理能有效控制病情发展,提高生活质量。
甲亢危象的临床表现主要有高热、心动过速、神经系统症状、消化系统症状以及循环系统衰竭。甲亢危象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严重并发症,需立即就医处理。
1、高热患者体温常迅速升高至39摄氏度以上,伴有皮肤潮红、大汗淋漓等症状。高热是由于甲状腺激素过量导致代谢率急剧上升,体温调节中枢失控所致。此时需立即采取物理降温措施,如冰敷、酒精擦浴等,同时配合药物降温。
2、心动过速心率显著增快,可达140-200次/分,常伴有心律失常。这是由于甲状腺激素对心脏的直接刺激作用,导致心肌收缩力增强、传导系统兴奋性增高。严重时可出现心房颤动等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
3、神经系统症状患者可出现极度烦躁、谵妄、精神错乱等中枢神经系统兴奋症状,严重者可进展至昏迷。这些表现与甲状腺激素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有关,提示病情已进入危重阶段。
4、消化系统症状常见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严重者可出现黄疸和肝功能异常。甲状腺激素过量会加速胃肠蠕动,同时可能引起肝脏代谢负担过重,导致消化系统功能紊乱。
5、循环系统衰竭晚期可出现血压下降、休克等循环衰竭表现。这是由于长期高代谢状态导致心脏负荷过重,加上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提示预后不良。
甲亢危象患者应立即住院治疗,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甲状腺药物、β受体阻滞剂、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期间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恢复期应注意低碘饮食,避免摄入海带、紫菜等高碘食物,保证充足休息,定期复查甲状腺功能。预防甲亢危象的关键在于规范治疗甲亢,避免感染、创伤、手术等诱因,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