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肾病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泡沫尿、水肿、血压升高、贫血、肾功能减退等表现。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主要由长期高血糖导致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引起。
1、泡沫尿尿液中出现细小持久不散的泡沫,提示尿蛋白排泄增加。这是由于高血糖损伤肾小球滤过膜,使血液中白蛋白等蛋白质漏出至尿液中。患者需定期检测尿微量白蛋白与尿常规,早期发现蛋白尿有助于延缓病情进展。
2、水肿常见于双下肢及眼睑部位,与大量蛋白尿导致血浆白蛋白降低相关。严重时可出现全身凹陷性水肿,可能伴随尿量减少。限制钠盐摄入、抬高肢体可缓解症状,但需警惕可能提示肾功能恶化。
3、血压升高约60%患者合并高血压,与肾脏排水排钠功能下降、肾素分泌异常有关。血压控制不佳会加速肾小球硬化,建议定期监测并维持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部分降压药物同时具有肾脏保护作用。
4、贫血肾脏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可导致肾性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贫血程度通常与肾功能损害平行,血红蛋白低于110克/升时需要干预。铁剂与促红素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5、肾功能减退晚期出现血肌酐升高、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可能伴随食欲减退、皮肤瘙痒等症状。此时需严格限制蛋白质摄入,必要时准备肾脏替代治疗。定期检测肾功能指标对评估疾病分期至关重要。
糖尿病肾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与血压,每日食盐摄入不超过5克,选择优质蛋白如鱼肉蛋奶,避免豆制品等高植物蛋白食物。建议每周进行3-5次有氧运动,避免剧烈活动。每3-6个月复查尿微量白蛋白、肾功能等指标,出现视力模糊、胸闷等新发症状应及时就医。戒烟限酒、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延缓疾病进展。
糖尿病肾病诊断标准主要依据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肾小球滤过率、糖尿病病程及视网膜病变等综合评估。诊断需结合持续性蛋白尿、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共存、排除其他肾脏疾病、病理活检确认等指标。
1、持续性蛋白尿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是早期诊断的关键指标。糖尿病患者出现尿白蛋白排泄率在30-300毫克/24小时称为微量白蛋白尿,超过300毫克/24小时为显性蛋白尿。需重复检测3次且间隔3-6个月确认持续性,排除运动、发热等干扰因素。伴随血压升高或水肿时提示病情进展。
2、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估算肾小球滤过率低于60毫升/分钟/1.73平方米持续3个月以上提示肾功能损害。需通过血肌酐计算CKD-EPI公式或MDRD公式评估,动态监测下降速度。每年eGFR下降超过5毫升/分钟或出现快速进展需警惕糖尿病肾病。
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共存约80%糖尿病肾病患者合并视网膜病变。眼底检查发现微动脉瘤、出血渗出或增殖性改变时,需高度怀疑肾脏受累。无视网膜病变的蛋白尿患者应优先排查其他肾病,如膜性肾病或高血压肾损害。
4、排除其他肾脏疾病需通过尿沉渣镜检、肾脏超声、免疫学检查等排除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尿路感染或梗阻性肾病。突发大量蛋白尿、血尿伴红细胞管型或快速肾功能恶化时,应考虑合并其他肾脏病理类型。
5、病理活检确认肾活检是确诊金标准,典型表现为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系膜基质扩张和Kimmelstiel-Wilson结节。适用于诊断不明确、蛋白尿进展过快或eGFR短期内显著下降者,但需评估出血风险。
糖尿病肾病患者需定期监测尿蛋白和肾功能,控制血糖血压在目标范围。饮食建议低盐优质蛋白摄入,每日蛋白量0.8克/公斤体重。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适度运动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出现水肿或电解质紊乱时及时就医,晚期患者需评估肾脏替代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