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肾病通常无法完全治愈,但通过规范治疗可以控制病情进展。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引起的慢性肾脏损害,治疗目标主要是延缓肾功能恶化、减少并发症。
糖尿病肾病早期通过严格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配合低蛋白饮食,能够显著减缓肾小球滤过率下降速度。常用降糖药物包括二甲双胍、西格列汀等,降压首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贝那普利。当出现大量蛋白尿时,可能需要联合使用糖皮质激素。进入肾功能不全阶段后,需限制蛋白质摄入量,必要时进行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贫血。终末期需接受血液透析或肾移植。
部分患者在确诊时已存在不可逆的肾小球硬化,即使积极治疗也难以恢复正常肾功能。合并严重心血管疾病、反复泌尿系感染或血糖控制不佳者,病情进展更快。遗传因素如ACE基因多态性也可能影响治疗效果。少数早期病例在强化治疗后可能出现微量白蛋白尿转阴,但多数患者仍需长期管理。
糖尿病肾病患者需定期监测尿微量白蛋白和肾功能,每日食盐摄入不超过5克,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保持适度运动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建议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出现水肿或高血压时应限制水分摄入,营养不良者需在营养师指导下调整膳食结构。戒烟限酒对保护残余肾功能至关重要。
糖尿病肾病诊断标准主要依据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肾小球滤过率、糖尿病病程及视网膜病变等综合评估。诊断需结合持续性蛋白尿、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共存、排除其他肾脏疾病、病理活检确认等指标。
1、持续性蛋白尿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是早期诊断的关键指标。糖尿病患者出现尿白蛋白排泄率在30-300毫克/24小时称为微量白蛋白尿,超过300毫克/24小时为显性蛋白尿。需重复检测3次且间隔3-6个月确认持续性,排除运动、发热等干扰因素。伴随血压升高或水肿时提示病情进展。
2、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估算肾小球滤过率低于60毫升/分钟/1.73平方米持续3个月以上提示肾功能损害。需通过血肌酐计算CKD-EPI公式或MDRD公式评估,动态监测下降速度。每年eGFR下降超过5毫升/分钟或出现快速进展需警惕糖尿病肾病。
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共存约80%糖尿病肾病患者合并视网膜病变。眼底检查发现微动脉瘤、出血渗出或增殖性改变时,需高度怀疑肾脏受累。无视网膜病变的蛋白尿患者应优先排查其他肾病,如膜性肾病或高血压肾损害。
4、排除其他肾脏疾病需通过尿沉渣镜检、肾脏超声、免疫学检查等排除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尿路感染或梗阻性肾病。突发大量蛋白尿、血尿伴红细胞管型或快速肾功能恶化时,应考虑合并其他肾脏病理类型。
5、病理活检确认肾活检是确诊金标准,典型表现为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系膜基质扩张和Kimmelstiel-Wilson结节。适用于诊断不明确、蛋白尿进展过快或eGFR短期内显著下降者,但需评估出血风险。
糖尿病肾病患者需定期监测尿蛋白和肾功能,控制血糖血压在目标范围。饮食建议低盐优质蛋白摄入,每日蛋白量0.8克/公斤体重。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适度运动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出现水肿或电解质紊乱时及时就医,晚期患者需评估肾脏替代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