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盆腔炎常为急性盆腔炎未能恰当彻底治疗或患者体质较差、病程迁延所致。临床上全身症状多不明显,可表现为低热、易感疲乏。病程较长时部分病人可有神经衰弱症状,如精神不振、周身不适、失眠等,当患者抵抗力差时,易有急性或亚急性发作。
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常在劳累,性交后,排便时及月经前后加剧;病人可有月经增多和白带增多,卵巢功能损害时可有月经失调,输卵管粘连阻塞时可致不孕。如果炎症仅限于盆腔结缔组织,输卵管并未累及,则不影响生育功能,仍旧可以怀孕
盆腔炎是指妇女盆腔内子宫、输卵管及卵巢或其周围的组织,包括盆腔内腹膜,任何一处发生炎症时,均可称为盆腔炎。炎症可局限于一个部位,也可几个部位同时发炎。临床上狭义的盆腔炎指的是输卵管炎。
盆腔炎可由外生殖器的炎症向上蔓延而来,也可由邻近器官的炎症或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传播引起。病菌常在月经、流产、分娩过程中,或通过生殖道各种手术的创面进入盆腔引起炎症。盆腔炎分为急性和慢性,前者起病急,一般有明显的发病原因,若治疗及时、彻底、有效,则常可治愈。当急性炎症未能彻底治疗时可转变成慢性,但更多的是由于起病缓慢,病情较轻未引起注意,故而治疗不及时,迁延成慢性,这类盆腔炎常常造成妇女不孕。
慢性盆腔炎多表现为双侧输卵管炎,久而久之使输卵管的开口,特别是接受卵子的那一端(称之为伞端)部分或全部闭锁,也可使输卵管内层粘膜因炎症粘连,使管腔变窄或闭锁。这样,使卵子、精子或受精卵的通行发生障碍,导致不孕。严重的盆腔炎可蔓延至盆腔腹膜、子宫及子宫颈旁的组织,最终导致这些器官组织变硬,活动不灵,特别是输卵管失去柔软蠕动的生理性能,变得僵硬、扭曲,管腔完全堵塞,达到无法医治的程度。
盆腔炎疼痛通常出现在下腹部正中或两侧,可能伴随腰骶部坠胀感。盆腔炎是女性上生殖道感染性疾病,主要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盆腔腹膜炎等,疼痛位置与受累器官相关。
1、下腹正中疼痛子宫内膜炎引起的疼痛多位于耻骨联合上方,表现为持续性隐痛或钝痛,可能伴随阴道分泌物增多、经期延长等症状。急性发作时可出现下腹压痛及反跳痛,可能与细菌上行感染有关。治疗需遵医嘱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等抗生素,同时配合局部热敷缓解症状。
2、单侧或双侧腹痛输卵管炎常导致单侧或双侧下腹疼痛,疼痛可向大腿内侧放射,活动或性交后加重,可能伴有发热、异常阴道出血。慢性输卵管炎可能形成输卵管积水,触诊时可扪及条索状增粗。医生可能建议使用盐酸左氧氟沙星胶囊、妇炎康片等药物,严重者需静脉输液治疗。
3、腰骶部坠痛盆腔结缔组织炎多引起腰骶部深层坠胀感,久站或劳累后明显,可能合并尿频、排便不适。炎症累及骶韧带时会出现性交痛,妇科检查可见宫颈举痛。可遵医嘱使用金刚藤胶囊配合盆底肌康复训练,慢性期可采用中药灌肠疗法。
4、全腹弥漫性疼痛盆腔腹膜炎发作时疼痛范围扩大至全腹,伴有肌紧张、恶心呕吐等腹膜刺激征,可能出现寒战高热。这种情况多需住院治疗,使用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等广谱抗生素,必要时行腹腔镜探查术。
5、会阴部放射痛盆腔脓肿形成时可产生会阴部坠胀或排便疼痛,可能伴随里急后重感。超声检查可见盆腔液性暗区,严重者需穿刺引流。治疗需联合使用注射用头孢西丁钠和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术后需保持会阴清洁。
盆腔炎患者应避免辛辣刺激饮食,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蒸南瓜等。急性期需卧床休息,慢性期可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注意经期卫生,治疗期间禁止性生活,定期复查盆腔超声。出现发热或疼痛加剧时应立即就医,避免自行服用止痛药掩盖病情。长期反复发作的盆腔炎可能影响生育功能,建议完成全程抗生素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