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体征主要包括发热、心脏杂音、皮肤黏膜瘀点、脾肿大和栓塞现象。
1、发热:
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通常会出现持续性高热,体温可达39摄氏度以上。发热是机体对病原体感染的免疫反应表现,常见于疾病早期。部分患者可能伴有寒战、出汗等全身症状。
2、心脏杂音:
心脏听诊可闻及新出现的杂音或原有杂音性质改变。这是由于心内膜炎症导致瓣膜结构破坏,产生反流或狭窄所致。杂音特点与受累瓣膜部位相关,主动脉瓣区舒张期杂音较为典型。
3、皮肤黏膜瘀点:
约半数患者可出现皮肤或黏膜瘀点,多见于结膜、口腔黏膜及四肢远端。这些瘀点是由于微小血管栓塞或血管炎所致,直径通常1-2毫米,压之不褪色。
4、脾肿大:
脾脏因网状内皮系统增生而肿大,体检可触及脾脏下缘。脾肿大程度与病程长短相关,在亚急性病例中更为明显。脾肿大提示疾病已持续一段时间。
5、栓塞现象:
心脏赘生物脱落可引起全身各部位栓塞。脑栓塞可导致偏瘫、失语;肾栓塞引起腰痛、血尿;肢体动脉栓塞表现为突发疼痛、苍白、无脉。栓塞是疾病严重并发症。
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应注意卧床休息,保持充足营养摄入,选择易消化高蛋白饮食。适当补充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有助于增强免疫力。恢复期可进行轻度活动,但需避免剧烈运动。保持口腔卫生,定期监测体温和心脏情况,严格遵医嘱完成抗生素疗程。出现新发症状应及时就医复查。
腹水查体阳性体征主要包括移动性浊音、液波震颤、腹部膨隆、脐部突出及腹壁静脉曲张。腹水常见于肝硬化、心力衰竭、肾病综合征等疾病,需结合影像学检查明确病因。
1、移动性浊音移动性浊音是腹水查体中最具特征性的体征。患者仰卧位时叩诊腹部两侧呈浊音,脐部呈鼓音,转为侧卧位后浊音区随体位移动至低位侧。该体征提示腹腔内游离液体量超过1000毫升,需注意与卵巢囊肿等局限性积液鉴别。
2、液波震颤检查者用手掌贴于患者一侧腹壁,另一手轻叩对侧腹壁时可感到液体波动传导。阳性结果需腹水量超过3000-4000毫升,且腹壁较薄者更易检出。肥胖患者可能出现假阴性。
3、腹部膨隆腹水导致腹部对称性膨隆,仰卧位时腰部向两侧膨出呈蛙腹状。膨隆程度与腹水量相关,需测量腹围动态观察。注意与肠梗阻、巨大卵巢肿瘤等引起的非对称性膨隆区分。
4、脐部突出大量腹水使腹内压增高,导致脐孔外翻突出。严重者可伴有脐疝形成。该体征多出现在腹水快速积聚时,慢性腹水患者因腹壁适应可能表现不明显。
5、腹壁静脉曲张门静脉高压引起的腹水常伴脐周静脉扩张,血流方向呈放射状。下腔静脉阻塞时曲张静脉血流方向向上,上腔静脉阻塞时向下。检查时需用手指按压静脉判断血流方向。
发现腹水体征后应限制钠盐摄入,每日食盐量控制在2克以内。建议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如鱼肉、鸡蛋白,避免进食粗糙坚硬食物。监测体重和尿量变化,记录24小时出入量。避免剧烈运动防止脐疝嵌顿,卧床时可取半卧位减轻呼吸困难。所有腹水患者均需尽早就医明确病因,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