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石症可能引发胆囊炎、胆管梗阻、胰腺炎等并发症,长期未治疗可能损伤肝功能或诱发胆囊癌。胆石症的危害主要有急性腹痛、消化功能紊乱、继发感染、器官功能损伤、癌变风险等。
1、急性腹痛胆结石移动可能阻塞胆管或胆囊颈部,导致胆绞痛。疼痛多位于右上腹,呈阵发性剧痛,常向右肩背部放射,可能伴随恶心呕吐。发作时需禁食并就医,医生可能开具山莨菪碱片、曲马多缓释片等解痉镇痛药物,严重者需手术取石。
2、消化功能紊乱结石长期刺激可影响胆汁排泄,导致脂肪消化吸收障碍。患者可能出现腹胀、腹泻、厌油腻等症状,长期可能引发营养不良。建议低脂饮食并少量多餐,必要时遵医嘱使用熊去氧胆酸胶囊等利胆药物。
3、继发感染结石梗阻易引发细菌感染,导致急性胆囊炎或胆管炎。表现为发热、寒战、黄疸,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升高。需静脉注射头孢曲松钠等抗生素,化脓性胆管炎需紧急行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
4、器官功能损伤胆总管结石可能诱发梗阻性黄疸,导致肝功能异常;胰管阻塞可能引发急性胰腺炎。需监测转氨酶和淀粉酶指标,重度梗阻需行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取石,同时配合注射用谷胱甘肽护肝治疗。
5、癌变风险胆囊结石长期刺激黏膜可能诱发胆囊癌,尤其瓷化胆囊患者风险更高。建议直径超过3厘米的结石或胆囊壁增厚者定期进行超声检查,必要时预防性切除胆囊。
胆石症患者应保持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和高胆固醇食物,每日饮水不少于1500毫升。肥胖者需控制体重但避免快速减重,定期复查腹部超声观察结石变化。出现持续性腹痛、皮肤巩膜黄染等症状时须立即就医,避免自行服用止痛药掩盖病情。
胆石症的病因主要有遗传因素、胆汁成分异常、胆囊收缩功能减弱、胆道感染、代谢综合征等。胆石症可能与胆固醇过饱和、胆红素沉积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1、遗传因素部分胆石症患者存在家族聚集性,基因突变可能导致胆汁酸合成酶缺陷或胆固醇转运蛋白异常。这类患者胆汁中胆固醇易过饱和形成结晶。建议有家族史者定期进行肝胆超声检查,日常需控制高胆固醇饮食。
2、胆汁成分异常胆汁中胆固醇、胆盐和卵磷脂比例失衡时,胆固醇易析出形成结石。高脂饮食、肝硬化等可导致胆汁成分改变。伴随黄疸症状时可遵医嘱使用熊去氧胆酸胶囊、茴三硫片等利胆药物。
3、胆囊收缩功能减弱妊娠、长期禁食或胃肠手术后,胆囊排空延迟会使胆汁淤积。糖尿病患者因自主神经病变更易出现胆囊收缩障碍。表现为餐后腹胀,可通过胆囊收缩素刺激试验确诊。
4、胆道感染大肠杆菌等细菌感染可引发胆管炎,细菌产生的β-葡萄糖醛酸酶会使结合胆红素分解沉积。急性发作时需用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等抗感染治疗。
5、代谢综合征肥胖、糖尿病等代谢疾病患者胆汁胆固醇分泌增加,同时胰岛素抵抗会抑制胆囊收缩。这类患者往往伴随甘油三酯升高,需联合使用非诺贝特胶囊调控血脂。
预防胆石症需保持规律饮食,避免长期高脂高热量摄入,每日饮水不少于1500毫升。建议超重人群通过有氧运动减重,糖尿病患者严格控糖。出现持续性右上腹痛或发热时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服用止痛药掩盖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