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石症的病因主要有遗传因素、胆汁成分异常、胆囊收缩功能减弱、胆道感染、代谢综合征等。胆石症可能与胆固醇过饱和、胆红素沉积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1、遗传因素部分胆石症患者存在家族聚集性,基因突变可能导致胆汁酸合成酶缺陷或胆固醇转运蛋白异常。这类患者胆汁中胆固醇易过饱和形成结晶。建议有家族史者定期进行肝胆超声检查,日常需控制高胆固醇饮食。
2、胆汁成分异常胆汁中胆固醇、胆盐和卵磷脂比例失衡时,胆固醇易析出形成结石。高脂饮食、肝硬化等可导致胆汁成分改变。伴随黄疸症状时可遵医嘱使用熊去氧胆酸胶囊、茴三硫片等利胆药物。
3、胆囊收缩功能减弱妊娠、长期禁食或胃肠手术后,胆囊排空延迟会使胆汁淤积。糖尿病患者因自主神经病变更易出现胆囊收缩障碍。表现为餐后腹胀,可通过胆囊收缩素刺激试验确诊。
4、胆道感染大肠杆菌等细菌感染可引发胆管炎,细菌产生的β-葡萄糖醛酸酶会使结合胆红素分解沉积。急性发作时需用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等抗感染治疗。
5、代谢综合征肥胖、糖尿病等代谢疾病患者胆汁胆固醇分泌增加,同时胰岛素抵抗会抑制胆囊收缩。这类患者往往伴随甘油三酯升高,需联合使用非诺贝特胶囊调控血脂。
预防胆石症需保持规律饮食,避免长期高脂高热量摄入,每日饮水不少于1500毫升。建议超重人群通过有氧运动减重,糖尿病患者严格控糖。出现持续性右上腹痛或发热时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服用止痛药掩盖病情。
胆石症的症状主要有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黄疸、发热寒战、消化不良等。胆石症是指胆囊或胆管内形成结石,可能由胆汁成分异常、胆道感染、代谢异常等因素引起。
1、右上腹疼痛胆石症患者常出现右上腹或中上腹阵发性绞痛,疼痛可能向右肩背部放射。这种疼痛通常在进食油腻食物后发作,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疼痛发作时患者常弯腰屈膝以缓解症状,严重时可能伴随大汗淋漓。结石嵌顿在胆囊颈部或胆总管时疼痛尤为剧烈。
2、恶心呕吐多数胆石症患者在腹痛发作时会伴随恶心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这是由于结石刺激胆道系统引发神经反射所致。反复呕吐可能导致脱水,老年患者可能出现电解质紊乱。呕吐后腹痛症状可能暂时缓解,但结石未排出时症状会反复出现。
3、黄疸当胆总管结石造成胆道梗阻时,患者可能出现皮肤和巩膜黄染。黄疸通常呈进行性加重,伴随尿液颜色加深和陶土样大便。血液检查可发现胆红素水平升高。长期梗阻可能继发胆汁淤积性肝硬化,需要及时解除梗阻。
4、发热寒战胆石症合并急性胆管炎时会出现发热寒战,体温可达39摄氏度以上。这是由于结石阻塞胆道继发细菌感染所致。血液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严重感染可能发展为脓毒血症,需要静脉使用抗生素治疗。
5、消化不良慢性胆囊结石患者常表现为餐后腹胀、嗳气、脂肪泻等消化不良症状。这是由于胆囊收缩功能受损影响胆汁排放所致。患者可能对油腻食物耐受性差,长期可能导致脂溶性维生素缺乏。超声检查可发现胆囊壁增厚或胆囊萎缩。
胆石症患者应注意低脂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和快速减肥。规律进食有助于促进胆汁排放,减少结石形成风险。急性发作时应禁食并就医,慢性期可适量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建议定期进行腹部超声检查监测结石变化,出现持续腹痛、高热等症状应及时就诊。对于无症状胆囊结石,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但需定期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