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肾萎缩不一定是尿毒症,但可能是尿毒症的病因之一。双肾萎缩通常由慢性肾脏病、肾动脉狭窄、先天性肾发育不良等因素引起,而尿毒症是慢性肾衰竭的终末期表现。若双肾萎缩导致肾功能严重受损,可能进展为尿毒症。
双肾萎缩指肾脏体积缩小,常见于长期慢性肾脏病或肾缺血。早期可能仅表现为血肌酐轻度升高或夜尿增多,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贫血、高血压等症状。此时通过控制血压、限制蛋白摄入等措施,可延缓肾功能恶化。若未及时干预,肾小球滤过率持续下降至终末期,则可能发展为尿毒症,需依赖透析或肾移植维持生命。
尿毒症是多种肾脏疾病的最终转归,除双肾萎缩外,糖尿病肾病、多囊肾等也可导致。其典型症状包括恶心呕吐、皮肤瘙痒、意识障碍等,需通过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或肾移植治疗。但双肾萎缩患者若肾功能代偿良好,未达到尿毒症诊断标准,则不属于尿毒症。
建议双肾萎缩患者定期监测肾功能指标,如血肌酐、尿素氮等,并严格控制血压和血糖。饮食上需限制高钾、高磷食物摄入,避免加重肾脏负担。若出现水肿、乏力等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评估是否需肾脏替代治疗。
尿毒症患者可能会出现皮肤瘙痒的症状。尿毒症是慢性肾衰竭的终末期表现,由于肾脏功能严重受损,体内代谢废物无法有效排出,导致毒素蓄积,可能刺激皮肤神经末梢引发瘙痒。
尿毒症患者皮肤瘙痒主要与体内尿素氮、肌酐等代谢产物蓄积有关。这些物质通过汗液排出时会沉积在皮肤表面,形成尿素霜,直接刺激皮肤产生瘙痒感。同时尿毒症患者常伴有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血钙磷代谢紊乱导致皮肤钙盐沉积,进一步加重瘙痒症状。部分患者因贫血导致皮肤干燥,也可能诱发或加重瘙痒。
少数尿毒症患者可能出现严重皮肤病变如结节性痒疹或获得性穿通性皮肤病。这类情况通常与长期透析治疗相关,表现为顽固性瘙痒伴皮肤结节或溃疡。极少数患者可能对透析器膜材料过敏,在透析过程中出现全身瘙痒伴皮疹等过敏反应。
尿毒症患者出现皮肤瘙痒时应保持皮肤清洁湿润,避免抓挠防止感染。穿着宽松棉质衣物减少摩擦刺激,洗澡水温不宜过高。瘙痒严重时需及时就医,医生可能根据情况调整透析方案或开具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片、西替利嗪片等。同时需严格控制血磷水平,必要时使用碳酸镧咀嚼片等磷结合剂。日常需定期监测肾功能指标,保证充分透析,从根源减少毒素蓄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