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静脉曲张早期症状主要有下肢酸胀沉重感、浅静脉迂曲扩张、踝部轻度水肿、皮肤瘙痒或色素沉着、夜间小腿抽筋等。下肢静脉曲张是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导致血液淤积的血管病变,早期干预可延缓病情进展。
1、下肢酸胀沉重感长时间站立或久坐后出现下肢钝痛或坠胀感,午后加重,抬高患肢可缓解。这与静脉回流受阻导致组织缺氧有关,可能伴随肌肉疲劳。建议穿戴医用弹力袜,避免保持同一姿势超过1小时。
2、浅静脉迂曲扩张小腿内侧或后侧可见蓝色网状静脉或蚯蚓状隆起,初期仅在长时间负重后显现。静脉壁因压力增高逐渐失去弹性,可能伴有局部温度升高。需避免热水泡脚,可通过冷敷减轻血管扩张。
3、踝部轻度水肿傍晚出现脚踝周围按压性水肿,晨起消退。毛细血管滤过压增高导致组织液渗出,可能伴随袜子勒痕明显。建议睡眠时垫高下肢,限制钠盐摄入,必要时使用地奥司明片等静脉活性药物。
4、皮肤瘙痒或色素沉着小腿下1/3处皮肤出现褐色斑点或干燥脱屑,因红细胞渗出含铁血黄素沉积所致。抓挠可能引发湿疹样改变。需使用尿素软膏保湿,避免搔抓,严重时可外用氢化可的松乳膏。
5、夜间小腿抽筋睡眠中突发腓肠肌痉挛,与代谢产物堆积刺激神经有关。可能伴随肌肉硬结,活动后缓解。建议睡前做踝泵运动,补充钙镁制剂如葡萄糖酸钙口服溶液,避免腿部受凉。
早期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应控制体重,避免便秘和长期负重。每日进行30分钟快走或游泳等下肢非负重运动,休息时抬高下肢超过心脏水平。饮食增加柑橘类水果和深色蔬菜摄入以增强血管弹性,限制酒精及辛辣食物。若出现皮肤溃疡或血栓性静脉炎表现需立即血管外科就诊,必要时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或射频消融治疗。
下肢静脉曲张手术后可能出现局部血肿、神经损伤、深静脉血栓形成、感染、色素沉着等危害。手术方式不同,危害发生概率和程度也有所差异。
局部血肿是术后较常见的并发症,多因术中止血不彻底或术后活动过早导致。表现为手术区域皮肤青紫、肿胀、按压疼痛,通常1-2周可自行吸收。神经损伤多见于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可能损伤隐神经分支,导致小腿内侧皮肤感觉异常,多数在3-6个月逐渐恢复。深静脉血栓形成属于严重并发症,与术后卧床、血液高凝状态有关,可能引发肺栓塞,需紧急抗凝治疗。感染发生率较低,多因无菌操作不规范或术后护理不当引起,表现为切口红肿热痛、渗液化脓,需抗生素干预。色素沉着常发生在皮下淤血吸收后,与含铁血黄素沉积有关,可能持续数月。
术后应严格遵医嘱穿戴弹力袜3-6个月,避免久站久坐,休息时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饮食注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C,帮助组织修复。术后1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定期复查血管超声。出现持续疼痛、肢体肿胀加重或发热等症状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