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型食物中毒可通过避免食用变质食物、彻底加热食物、注意食品储存、及时就医治疗、加强个人卫生等方式防治。神经型食物中毒通常由肉毒杆菌毒素、金黄色葡萄球菌毒素、沙门氏菌毒素、副溶血性弧菌毒素、霉变食物毒素等原因引起。
1、避免变质食物避免食用过期或变质的罐头食品、腌制食品及发酵食品。肉毒杆菌易在缺氧环境中繁殖,变质罐头可能出现胀罐、异味等现象。食用前应检查包装完整性,发现异常立即丢弃。家长需注意婴幼儿食品的新鲜度,避免喂食存放过久的蜂蜜等可能含肉毒杆菌的食物。
2、彻底加热食物肉类、豆制品等需经100摄氏度加热10分钟以上以破坏毒素。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耐热肠毒素需持续高温处理,剩余饭菜应充分复热。海产品中的副溶血性弧菌毒素可通过煮沸消除,建议贝类等水产品烹饪至完全开口。
3、规范食品储存熟食与生食分开存放,冰箱冷藏室保持4摄氏度以下。沙门氏菌污染的禽蛋需冷藏保存,加工前清洗蛋壳。霉变粮食产生的黄曲霉毒素耐高温,花生、玉米等应干燥密封储存,发现霉变整批弃用。
4、及时医疗干预出现视物模糊、吞咽困难等神经症状需立即就医。肉毒抗毒素注射液可用于中和肉毒杆菌毒素,盐酸消旋山莨菪碱注射液能缓解胃肠道症状,注射用头孢曲松钠适用于合并细菌感染。所有药物均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5、加强卫生管理处理食物前用肥皂洗手20秒,砧板刀具生熟分开。伤口感染者不得接触即食食品,金黄色葡萄球菌可通过皮肤伤口污染食物。定期清洁冰箱内壁,使用保鲜膜隔离不同食材,避免交叉污染。
预防神经型食物中毒需建立从采购到烹饪的全流程防控。选择新鲜食材时查看生产日期与保质期,果蔬类用流水冲洗后浸泡10分钟。熟食在室温下存放不超过2小时,外出就餐避免生冷食物。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时补充口服补液盐,婴幼儿及孕妇出现症状需优先送医。保持厨房通风干燥,定期更换抹布与海绵,垃圾日产日清可有效减少致病菌滋生。
夏季中暑可通过补充水分、调整环境温度、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和及时就医等方式防治。中暑通常由高温高湿环境、剧烈运动、水分摄入不足、体质虚弱和慢性疾病等原因引起。
1、补充水分夏季高温环境下人体容易大量出汗,导致水分和电解质流失。建议每小时饮用200-300毫升温开水或淡盐水,避免一次性大量饮用冰水。可适量饮用含钾、钠的运动饮料,但需控制糖分摄入。若出现口渴、尿量减少等脱水症状,需立即增加饮水量。
2、调整环境温度保持室内通风,使用空调或风扇将室温控制在26-28摄氏度。外出时避开10-16点高温时段,选择阴凉处活动。必须户外作业时,应穿戴透气防晒衣物,每30分钟到阴凉处休息。老年人和儿童应减少正午外出,使用遮阳伞等防护工具。
3、合理饮食多食用西瓜、黄瓜等含水量高的蔬果,适量补充富含钾的香蕉、菠菜。每日保证1-2两瘦肉或豆制品摄入,避免高脂高糖饮食。可饮用绿豆汤、菊花茶等清热解暑饮品,但胃肠功能弱者需控制饮用量。避免空腹状态下长时间暴露于高温环境。
4、适度运动选择清晨或傍晚进行低强度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每次不超过30分钟。运动前后各补充150-200毫升温水,运动中每15分钟饮水50-100毫升。若出现头晕、心悸等不适需立即停止运动。心血管疾病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运动方案。
5、及时就医出现高热无汗、意识模糊等重度中暑症状时,需立即转移到阴凉处并拨打急救电话。在等待救援期间可用湿毛巾冷敷颈部、腋下等大血管处。既往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者,夏季应定期监测血压血糖。医务人员可能根据病情使用藿香正气水、人丹等药物,或进行静脉补液治疗。
夏季预防中暑需注意保持规律作息,保证7-8小时睡眠避免熬夜。外出时可随身携带清凉油、风油精等防暑用品。衣物选择浅色透气面料,每日更换清洗。空调房内可放置一盆清水保持湿度,避免冷风直吹。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可适量增加海带、紫菜等富含矿物质的食材。若出现乏力、恶心等先兆中暑症状,应立即停止活动并采取降温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