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手术和介入治疗效果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血管病变范围及患者身体状况决定。血管旁路移植术适合长段闭塞且身体耐受性好的患者,介入治疗更适合局部狭窄或短段闭塞且基础疾病较多的患者。
血管旁路移植术通过人工血管或自体血管绕过闭塞段重建血流,能彻底解决长段血管闭塞问题,术后远期通畅率较高,但创伤较大且需全身麻醉,存在伤口感染、移植物血栓等风险。介入治疗包括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通过微创方式开通狭窄或闭塞血管,恢复血流速度快且并发症少,但支架内再狭窄概率较高需定期复查。两种方式均可改善下肢缺血症状,但介入治疗住院时间更短且恢复更快。
血管旁路移植术对术者技术要求较高且需严格评估心功能,术后需长期服用抗凝药物。介入治疗虽创伤小但可能需多次处理再狭窄病变,部分钙化严重病变可能无法通过介入解决。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或高龄患者通常优先考虑介入治疗,年轻患者若血管条件允许可选择手术以获得更持久疗效。
术后需严格戒烟并控制血压血糖,遵医嘱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每日检查下肢皮温色泽变化,适度进行步行训练促进侧支循环建立。出现下肢疼痛加剧或溃疡不愈需及时复查血管造影,饮食应低盐低脂并保持体重稳定,避免久坐久站影响血液循环。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通常需要进行踝肱指数测定、血管超声、CT血管成像、磁共振血管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检查。
踝肱指数测定通过比较踝部与上臂的血压比值评估下肢动脉血流情况,数值低于0.9提示可能存在动脉狭窄或闭塞。血管超声可直观显示血管壁斑块形态、血流速度及管腔狭窄程度,具有无创、可重复的特点。CT血管成像能三维重建血管结构,清晰呈现钙化斑块和狭窄部位,但对肾功能不全患者需谨慎使用造影剂。磁共振血管成像无需电离辐射,对软组织分辨率高,适用于碘造影剂过敏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诊断金标准,可动态观察血流并同期进行介入治疗,但属于有创操作。
日常需保持低脂饮食,控制血压血糖,戒烟并适度步行锻炼。出现间歇性跛行或静息痛应及时复查,避免肢体缺血加重导致溃疡或坏疽。冬季注意下肢保暖,选择宽松鞋袜减少摩擦,睡眠时抬高床尾促进血液回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