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疫苗接种时间需根据国家免疫规划程序安排,主要分为出生时、1月龄、2月龄、3月龄、4月龄、5月龄、6月龄、8月龄、18月龄、2岁、3岁、4岁、6岁等阶段。
1、出生时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需接种卡介苗和乙肝疫苗第一剂。卡介苗预防结核病,接种部位通常为左上臂三角肌处。乙肝疫苗需完成三剂全程接种,首剂在出生时接种,后续两剂分别在1月龄和6月龄接种。
2、1月龄此阶段需接种乙肝疫苗第二剂。乙肝疫苗通过刺激机体产生抗体,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若首剂接种后出现严重过敏反应,需暂缓接种并咨询
3、2月龄开始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第一剂和百白破疫苗第一剂。脊髓灰质炎疫苗分为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两种剂型。百白破疫苗可同时预防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三种疾病。
4、3月龄需完成脊髓灰质炎疫苗第二剂和百白破疫苗第二剂接种。此时可同时接种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第一剂。接种后可能出现局部红肿或低热,通常2-3天内自行缓解。
5、4月龄此阶段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第三剂和百白破疫苗第三剂。部分地区的免疫规划程序还包括轮状病毒疫苗口服。早产儿需按纠正月龄计算接种时间。
儿童疫苗接种需严格遵循免疫规划程序,家长应妥善保管接种证并按时预约。接种前需如实告知医生儿童健康状况,接种后留观30分钟。若出现高热不退、抽搐等严重反应,应立即就医。日常注意保持接种部位清洁干燥,避免剧烈运动。不同疫苗之间需间隔一定时间,联合疫苗可减少接种次数。特殊健康状况儿童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接种方案。
十个月宝宝一般可以接种手足口病疫苗。手足口病疫苗主要用于预防由肠道病毒71型引起的手足口病,建议在医生指导下根据宝宝的具体健康状况决定是否接种。
手足口病疫苗的接种对象通常为6个月至5岁的儿童,十个月宝宝属于推荐接种年龄范围。该疫苗需接种两剂次,间隔一个月,能够有效降低重症手足口病的发生概率。接种后可能出现局部红肿、低热等轻微反应,通常1-2天可自行缓解。若宝宝存在发热、急性疾病或对疫苗成分过敏等情况,应暂缓接种。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日常需注意保持宝宝手部卫生,避免与患病儿童共用物品。接种疫苗后仍可能感染其他型别肠道病毒,因此仍需做好日常防护。若宝宝出现发热、口腔疱疹或手足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