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锁乳突肌位于颈部两侧,起自胸骨柄和锁骨内侧端,斜向后上方止于颞骨乳突。
1、解剖位置胸锁乳突肌是颈部最表浅的肌肉之一,左右各一。其内侧起始点分为两个头:胸骨头附着于胸骨柄前表面,锁骨头附着于锁骨内侧三分之一上缘。两束肌纤维汇合后斜向后上方延伸,最终以肌腱形式止于颞骨乳突及上项线外侧部。该肌肉在体表可明显触及,当头部向对侧旋转时可见明显肌性隆起。
2、体表投影从体表观察,胸锁乳突肌构成颈前三角的后界。当头部向一侧旋转并稍后仰时,可清晰看到从锁骨内侧端斜向耳后乳突的条索状肌肉隆起。其前缘与颈前正中线之间形成颈动脉三角,后缘与斜方肌前缘之间构成颈后三角。肌肉表面有颈外静脉斜向走行,是临床静脉穿刺的重要体表标志。
3、毗邻结构胸锁乳突肌深面有颈动脉鞘通过,内含颈总动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肌肉前缘中段有颈袢神经穿过,后缘中下段有副神经斜向外下走行。肌肉表面覆盖颈阔肌和颈深筋膜浅层,其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形成的锁骨上小窝是颈丛神经阻滞的常用穿刺点。
4、功能定位该肌肉具有双侧收缩和单侧收缩两种功能模式。双侧同时收缩可使头部后仰,单侧收缩则使头部向同侧屈曲并向对侧旋转。临床检查时常通过观察头部旋转动作评估肌肉功能,当副神经受损时会出现该肌麻痹,表现为头部向健侧旋转无力。
5、临床意义胸锁乳突肌是颈部手术的重要标志,其前缘为甲状腺手术的常规入路。肌肉痉挛可导致斜颈,常见于外伤或先天性肌性斜颈。乳突附着点处压痛可能提示颞骨炎症,而锁骨上淋巴结常位于肌肉锁骨头外侧,是恶性肿瘤转移的常见部位。
日常需注意避免长时间保持头部旋转或后仰姿势,以防胸锁乳突肌劳损。颈部活动时可配合热敷缓解肌肉紧张,出现不明原因颈部肿块或持续疼痛时应及时就医检查。进行颈部按摩时需避开颈动脉窦区域,肌肉拉伸训练应保持动作缓慢轻柔。
胸椎棘突骨折可通过卧床休息、支具固定、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治疗。胸椎棘突骨折通常由直接暴力、骨质疏松、运动损伤、交通事故、高处坠落等原因引起。
1、卧床休息胸椎棘突骨折程度较轻时,通常建议卧床休息4-6周。卧床期间应保持脊柱中立位,避免扭转或过度伸展动作。可使用软垫支撑背部,减轻局部压力。卧床期间需定期翻身预防压疮,同时进行下肢被动活动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
2、支具固定稳定性胸椎棘突骨折可选用胸腰骶矫形器进行外固定,一般需要佩戴8-12周。支具能限制脊柱活动,促进骨折愈合。定制支具需确保贴合体型,每日佩戴时间不少于20小时,但睡觉时可暂时取下。佩戴期间需观察皮肤是否出现压红或破损。
3、药物治疗疼痛明显时可遵医嘱使用洛索洛芬钠片、塞来昔布胶囊等非甾体抗炎药。骨质疏松患者需配合阿仑膦酸钠片、骨化三醇软胶囊等抗骨质疏松药物。急性期可短期使用盐酸乙哌立松片缓解肌肉痉挛。所有药物均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可自行调整剂量。
4、物理治疗急性期过后可开始超短波、超声波等物理治疗,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骨折愈合中期可进行低频脉冲电刺激,帮助恢复神经肌肉功能。康复后期需在专业指导下进行核心肌群训练,如臀桥、腹式呼吸等低强度运动,逐步增强脊柱稳定性。
5、手术治疗严重移位或不稳定骨折需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必要时联合椎板减压术。手术适应证包括合并神经损伤、骨折块压迫脊髓、保守治疗无效等情况。术后需佩戴支具3-6个月,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康复期应避免提重物和剧烈运动。
胸椎棘突骨折恢复期间应保持均衡饮食,适当增加牛奶、豆腐等高钙食物摄入。每日补充维生素D有助于钙质吸收。康复训练需循序渐进,初期以床上活动为主,后期逐步增加站立和行走时间。三个月内避免弯腰搬重物、突然扭转等危险动作,睡眠时建议采用仰卧位并在膝下垫枕。定期复查X线片评估愈合进度,出现疼痛加重或下肢麻木需及时就医。